第 237 章 蒙學
237、蒙學
在海善四處串聯的時候, 康熙留下了胤礽,打發走所有人,忍不住批評道:“你也太欠考慮了, 這下可把人都給得罪死了。”
胤礽默然, 他當然知道這件事得罪人,哪怕皇阿瑪在場不也面臨人們的種種疑問。他們疑問是假, 實際上就是不贊同。
沒人願意把到手的好處撒開,哪怕他們能夠看出此舉對大清的好處,但是對大清有好處的事情多了,何必要犧牲自己的利益,特別還是自己後嗣的利益。
“不過好在也沒幾天就是大典了,接下來你可不許再生事了。”康熙見太子沉默不語, 又替自己寶貝兒子委屈開來。保成也是為了大清著想才如此行事,只是這孩子到底還是過於實誠了些, 竟然自己給頂了上去。
想了想, 他決定提點提點兒子。
“你要知道,千金之體坐不垂堂,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你是太子,是君, 以後這等事情讓其他人來提, 你支援就是了。”
保成的宗學和官學改良之計太合他的心思, 也太符合皇家利益了,康熙睜著眼睛說此事不應該。但在他心裡, 這麼得罪人的事不該有的保成提出來。
胤礽知道康熙的一片好心,便解釋說道:“兒子一時急躁了。”
康熙點頭:“你知道就好,下次這類事情你讓老四打頭, 他冷臉不怕得罪人,就是得罪了人,別人也只當尋常。”
胤礽聞言,幾度欲言又止,莫名為胤禛感到委屈,卻也不禁感嘆康熙對自己的偏向。同時也讓他越發希望在最後的時光為大清做點什麼。他清楚,對於皇阿瑪而言,沒有什麼比讓他看到鞏固大清基業更滿意的事了。
便將自己接下來的打算向康熙一五一十託了出來。
“兒子私以為大清未來的關鍵在於教育,宗學和官學的改良除了盡量減少紈絝子弟、草包官員,為大清培育出更多精英之外,其根本目的在於平衡教育,方能允執闋中。可是光是如此尚且不夠,所以兒子還打算以理科大學的名義助學,每年拿出一定名額幫扶貧困人家的孩童。”
康熙微笑:“你不是已經在做了嗎?就我所知,現今有很多讀書人將理科大學當成一個最好的讀書場所。”
可不是嗎?
只要考進去非但在京城有了落腳之地,衣食無憂且有月錢可以拿,並且有翰林教學,雖然要學那些傷腦子的數學,但也不是不能忍受。
天底下,可沒有這麼逍遙的讀書之地了。
“兒子說的蒙學。”現在的理科大學猶如無源之水,想要更多的理科的人才,最好的法子還是從小培養。比如他所知道的江山童,其展現出來的潛質就遠超年齡比他大十幾歲二十多歲的人。
況且,他也想盡可能的平衡教育資源。
“是從貧民之家選取聰穎者,進入理科大學預科班開始學習,期間不收取任何學雜費用,且包食宿書本筆墨。”對於蒙學,他沒有打算再發月銀那一套。提供免費上學的地方,並且保證他們的營養攝入已經很不錯了,總不能是個人就發月銀,那樣行事就是他有沈萬山的聚寶盆也不夠用。
康熙愣了愣,隨即笑道:“倒是件好事,不過你的銀錢還夠用嗎?不夠的話從內孥裡給你撥出去一些,現在內大臣是李鍇,你找他撥銀也便利。”
教化百姓從來都不是一件錯事,只要教化出一個,那人就能教化身邊之人,所以康熙並不會反對。
“第一批兒子並不打算招太多,區區500人而已,況且現今弘晉弄出來了石印技術,正在大火中,學生們業餘時間也能幫忙打打下手,並不算白養著。”
升米恩鬥米仇,胤礽也沒想過養懶人,預科班的蒙童們尚且不會寫字,但已經可以幹一些傳遞東西和跑腿之類的活計。甚至連蒙童們的老師都不用另外聘請,從大學中選取一些學生教授就是了。
“哦,石印技術最近倒是總聽說,老三提議在朝中普及,翰林院藏書他提議用石印技術全部重印一遍。另外,老四提議朝廷邸報採用石印技術。”
說到這裡,康熙看向胤礽的眼神越發自豪。
“你的理科大學才開辦一會兒,已經對朝廷大有益處了。”
“理科發展決定未來國家強弱。”胤礽毫不猶豫說道,“好比一個人,儒是強固他們的心靈,而理科則是強化略俺們的四肢,讓他們更有力量。二者缺一不可。”
身為打小學儒的人,胤礽當然不會因為看了百年國恥就把大清衰弱全部歸罪於儒家之過。在他看來,儒家是鞏固一個人心靈的,一個人,四肢要強壯有力,心靈就得更強壯,否則不過徒有虛殼。
康熙聽了,沒有順著胤礽的話,反而仔細思索一段時間,忽然一拍巴掌。
“我說怎麼聽你的話有點怪,是了,你說的理科實際上不就是墨家嗎?強秦之時,非儒即墨,看樣子如今也要走那樣的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