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子楚繼位 “君上……欲向哪一國‘問好……
剛褪下的孝布又一次綁上。
秦子楚跪坐在靈堂的最前方, 按著秦禮走完葬儀。
他的心中並沒有太激烈的情緒。白茫茫的功布懸掛在靈前,彷彿將堂下的所有人都滌過一遍,面上徒留空白。
繁瑣的流程似乎持續了許久, 卻又像是彈指之間。
秦子楚穿著冕服, 坐在主殿,翻閱著手中的竹簡。
繼位的第二個月,他按照當初的約定,拜呂不韋為秦國的丞相, 封文信侯, 采邑十萬戶。
不管眾人心中是何作想,兩代君王輪替,權力更疊, 呂不韋已成為朝中最炙手可熱的上卿, 隱隱有當年的範雎之勢。
反觀範雎,這些年一直稱病,居於家中, 鮮少出現在人前。唯一的一次入宮, 還是為了向當時還未離世的秦王柱舉薦蔡澤。
蔡澤成了上卿,眾人以為他會接任範雎的位置, 卻沒想到, 一場意外再次清洗了秦國的局勢,曾為商賈的呂不韋橫空出世,佔據了相位。
眾位卿將多少知道呂不韋幫助秦王子楚歸秦的功勞,沒有多加置喙,心裡各有想法。
“秦國一年內更疊了兩位君王,不利於朝內的安穩,君上宜用雷霆手段, 震懾那些懷有異心的宵小。”
即便錯失相位,蔡澤也未曾露出失意的神色,勤勤懇懇地履行上卿的職責,為秦國出謀劃策。
蔡澤說的,秦子楚早已思慮過。
頻繁易位容易造成動蕩,一旦處理不好,就是衰弱之源,曾為“諸侯之長”的衛國就是前車之鑒。
即便內部足夠穩固,其餘視秦國為敵的國家也會趁機使用手段,意圖亂秦。
“與其防之,不若攻之。”
比起被動防備,主動出擊、以攻為守更快捷有效。
隔著輕輕顫動的玉旒,秦子楚緩緩開口,望著階下的威武大將,
“蒙將軍,你覺得如何?”
蒙驁抱拳行禮,深深一拜:“願為君上手中利劍,奮勇直前。”
這便是贊同出兵的意思。
沒想到自己還沒開口,秦王便已領會諫言的深意,甚至果敢地定下攻敵之策。
蔡澤心中有幾分驚訝,猶帶著幾分不確定,謹慎詢問:
“君上……欲向哪一國‘問好’?”
這用詞頗為奇妙。分明是攻敵之戰,卻能用“問好”代指,這位蔡澤上卿,在打逗上頗有一手。
因為新上任而在一旁觀望戰局的丞相呂不韋,不由掃了蔡澤一眼。
確認蔡澤並非明知故問,呂不韋上前一步。
“有一件事尚未稟報君上。先前,守衛們在罪人一黨的屋中,搜到大量精巧的弓弩。”
其實秦子楚早就知道這件事。遇刺之後,他雖全權將調查一事託給呂不韋來辦,但這並不代表他在商行沒有別的眼線。
而今,眾目睽睽之下,他沒有透露這一點,佯作不知情:
“秦清哪來那麼多精巧的弓弩?”
“民間有一句俗語,‘強弓硬弩, 皆出於韓[1]’。那些弓弩即便做了掩飾,也能清楚地看出——那些弓弩出自韓氏。”
作為一個眼界獨到的商賈,呂不韋不僅善於投機,辨識商品的目力更是毒辣,
“那些弓弩的機括比其他國的小了一圈,塑形手法即便不是出於韓氏,也一定與韓氏脫不了幹系。”
呂不韋看似說了一件無關緊要的事,可在場的都是人精,知道他的本意不在於給秦清增添罪責,加一個勾結韓氏之名,而是緊接著前言,輕飄飄地回答了蔡澤的那個問題。
找哪國開刀?
這不是有個送上門來,現成的?
新官上任,呂不韋沒有明著直諫,卻已光明正大地給秦子楚與眾位朝臣指好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