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村裡有些人不聽勸,組團去蘇聯了,這不剛回來。聽說一去就被人搶了東西,錢沒賺到連本都賠進去了。”
“這與咱們家沒關系吧?咱們一直說那邊很危險不是?不聽勸怎麼辦?”
“是這個理,可畢竟一個村住著,低頭不見抬頭見的,他們不好過雖然與咱們沒關系,可終究——”
還是有關系!要不是他們家賺到了錢他們也不會去,怎麼說都彷彿脫不開是的。
“媽,你別多想,任何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咱們已經盡力了。”
“好,那就沒事了,你還在香港嗎?”
“嗯,天天轉著圈的吃,要不您和我爸一起過來?”
“家裡離不開,你大伯二伯家的店開起來了,你爸更忙了,你玩好就好。”
放下電話,安然立刻沒了玩下去的興致。
安然心裡已經有了決定,她想將早茶樓各式糕點小吃全學一遍,雖然有些她會做,但各地方口味不同做法有出入。等幾年後她或許會自己開一家早茶樓,只有早茶樓才包羅永珍,容納多種美食於一體。
以前人們喝茶不過是一壺茶兩件套,兩件套是從早茶四大天王叉燒包、燒麥、蛋撻、蝦餃中選上兩樣,簡單實惠。現在的早茶已經琳琅滿目了,從最基礎的茶水和簡單的糕點慢慢已經融入了粥品、湯類、肉食、素食、幹點、水果、飲品等幾百上千的品種供食客選用。
她夢想中的早茶樓應該是鬧中取靜,一樓大堂,餐桌星羅棋佈,二樓雅間安靜雅緻。四周半開放製作間做著一道道精美的小食,推車上羅列著做好的美味。
一家人坐在那裡來一壺茶,少不得蝦餃、燒麥、叉燒、蛋撻、荷葉雞做陪襯,豐富又美味的早餐一次性解決。或者幾位老友相約坐在那裡,品茗聊天,吃著忘不掉的老味道,暢想著生活。遊客在這裡匆匆打卡,上班族來這裡忙裡偷閑——
安然去了一家老字號茶樓應聘學徒,她這個徒弟幹活不要錢,只學手藝。因為她吃著這家的蝦餃口感味道最好,還有鳳爪,做的酥爛入味卻保持著完整形態,豉香濃鬱。
老闆是廣東人,解放前就來了香港,茶樓開了三十多年,現在老了,大兒子接手管理著。
安然有基礎,一看就是從內地剛來的打工妹。她應聘的是面點,主要做奶黃包、流沙包、麥香包、椰蓉包、叉燒包、時菜生肉包、麻蓉包、豆沙包等等。這家店的包子麵皮宣軟甜香,麥香濃鬱,一吃便知裡面就加了少許糖和豬油。糖可以增強發酵和口感,豬油起到乳化作用,改善面團結構,能讓包子口感更好。
學會和麵,剩下的便是各種餡料的製作,安然有力氣,又肯賣力,私下給師傅一些好處,不多久便將面點攤上的多款糕點學會。
即來這則安之,安然讓小狐貍將這裡很多地方按上了監控微型竊聽裝置,茶樓從早上三四點就要幹活,一直到晚上,不過是輪班。
安然幹完活便到自己租住的公寓開始研究整個茶樓的設施運作和各檔口的製作。這裡都是老師傅帶徒弟的方法,不過徒弟可能是自己人。
安然便一種一種的學,即使自己會的也要看看他們做法有什麼不同,只要可取的都會盡量吸納。一切從傳統的糕點開始,安然先觀摩,一邊觀摩一邊聽著那邊的對話,往往老師傅一個指點就能讓你茅塞頓開,少走彎路。
這種學習讓她處於亢奮,她在不斷仿製,不斷吸取改進,用自己敏銳的嗅覺和味覺辨識著她做的與老師傅做的不同之處。
一個蝦餃皮就讓她練了許久,老師傅只是用刀一按一轉便出來一個又薄又圓的皮,這是功夫!
一直成功的蝦餃一定皮薄餡足味鮮,表皮潔白晶瑩半透,柔中帶韌,蝦要選用鮮活的基圍蝦,這種蝦的肉質q彈,鮮甜,料酒去腥,鹽糖調味,再與部分蝦泥豬肉末、鹽、胡椒粉、糖料水、豬油等攪打成餡,輔以微量筍丁或馬蹄可以增加口感。這種蝦餃做出來要鮮的讓你咬舌頭,不然對不起這麼精美的外表。
兩只小狐貍一口一隻吃著,它們也無奈,這位姑奶奶與蝦餃幹上了,不過蠻好吃!
豉汁鳳爪是被點率最高的一款,怎麼做到皮酥肉爛豉香濃鬱,每一步彷彿都是關鍵。
蛋撻屬於茶餐廳的四大天王之一,可想而知受歡迎的程度。香港早茶基本上用的是港式蛋撻,港式的蛋撻與葡式蛋撻在酥皮和蛋撻液竟然不同,一個是採用中式酥皮方式,一個是採用西式酥皮,結果表現出來的是一個光滑酥中帶柔,一個是表面粗糙更酥更脆。
港式蛋撻的撻液由水白糖和雞蛋構成,更像蒸蛋,葡式蛋撻液除了雞蛋和糖,裡面新增了奶油和牛奶,奶香味更足,還有一種香料也參與其中,那邊是肉桂粉,估計是他們太鐘愛這種香料了,以至於蛋撻裡都要加入它。
安然的眼睛就是稱就是尺子,沒多久她能將餐廳裡很多東西做的與裡面賣的一個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