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平一聽,大家開始打聽林陽的家長,就趕緊離開了。
發現林陽在路邊給別人打氣,林建平並沒有不高興,也沒有覺得自己的這個兒子,在譁眾取寵。
從大家的言語中,他知道林陽所做的事,給來來往往的人提供了方便。
“林陽,我的收音機修好了嗎?”
“玲姐,已經給你送到家裡面去了。”
路過的朱玲也發現了林陽在幫人打氣的事。
“哎吆,小夥子厲害啊!還會修理收音機,不簡單!”
“哎,我們那兒的收音機壞了,你能不能給修一下?”
立刻就有人在旁邊搭話了。
“可以啊!這有什麼不行的!”
林陽正在給別人打氣,他根本就沒有看清楚那個人是誰,就順口答應下來了。
“麻煩你親自上門去一趟,行不行?”
緊接著,那個人又說了一句。
“在什麼地方?”
此時,林陽抬起頭,看清楚了對方的樣子,是個中年男人,他胸前的工作牌上寫著:益康川菜館。
“呶,就是這裡。”
中年男人挺胸抬頭,指著自己的工作牌。
“嘿嘿,你是益康川菜館的啊?”
“小夥子,當然了,我們飯店的收音機壞了,這幾天一直找不到合適的人來修,那就麻煩你了?”
“好,沒問題,我明天上午過去。”
林陽笑了。
“咱們一言為定,明天上午飯店門口見!”
中年男人騎上腳踏車走了。
七十年代,最吃香的工作崗位,並不在機關、工廠這些地方,而是飯館、商店裡的人。
由於各種生活物資的匱乏,就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票證,如糧票、油票、肉票、米票、腳踏車票、電視機票等。
不要小看了這些票,生活中比錢還要管用,買東西的時候,如果沒有相應的票,即使再多的錢也不行。
不過,有些人就算是沒有票,也可以吃飯、買東西,這就是俗話所說的,近水樓臺先得月。
在飯館、商店裡上班的這些人,當然就是先得月的那部分人了。
第二天,林陽將萬用表、電烙鐵、焊錫、放大鏡、酒精、廢牙刷等放在了書包,這些都是修理收音機的必備工具。
林陽的這門手藝,並不是天生就會的,是受到了林建平的影響。
林建平在單位的工作,就是個普普通通的修理工,平日裡,還捎帶著給同事、鄰居修理腳踏車、收音機、縫紉機等。
益康川菜館的地址林陽知道,就在東單北大街路東,金山照相館的北邊。
是一座磚木結構的小樓,窄窄的,樓上樓下都是兩間,與東單三條的東口斜對著。
林陽記得門窗是暗紅色的,招牌很特別,寫在大門兩側探出燈盞的玻璃上,那燈盞不大,是長方形的,木製的框架,四面嵌著玻璃。
每到掌燈時分,燈亮起來,玻璃上的“益康川菜”幾個字便顯得分外醒眼。
林陽是走著去的,他到了益康川菜館時,看見昨天與自己約定的那個人站在門口。
“小夥子,你來了,快請進,請進。”
中年男人看著滿頭大汗的林陽,趕緊走過來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