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空如洗,夏日炎炎之下
別號入雲龍的公孫勝,也騎著一匹半大青騾子,隨著隊伍第一次行進在關中的土地上。
放眼望去,曾經沃野千里而富庶繁華,人煙稠密的關中大地,除了悉悉的鳥叫蟲鳴之外,就只剩下滿地的蕭疏與凋寂。
遠處天際盡頭的隱隱山巒起伏,灼熱的空氣當中幾乎沒有一點兒風在流動,一時之間包括公孫勝在內,這支隊伍都早以及是汗流浹背了。
但是沒有人停下腳步,也沒有人出絲毫的抱怨聲,他們一路穿過了白鹿原,穿過了藍田山和樓觀山。。。
直到越過了霸上走近了才現,遠處天邊像是綿連起伏山勢一般的事物,其實就是長安城剩下的遺址。
像是被狗啃過一般的殘斷城垣,幾乎淹沒在了深厚的苔痕枯藤斑駁和裂隙里長出來的蒼綠樹杈中,而向著兩端延伸開來,根本讓人望不到盡頭。
昔日煌煌大唐,赫赫天威,萬邦來朝的代表和象徵之地,一舉一動牽動著天下萬國臣藩,一絲一毫都能決定海內、域外時尚與風潮的文明中心與源地,位於龍原上的西京長安只剩下荒草蔓生的殘垣廢墟,
而曾經的八百里秦川風光,無數人魂牽夢繞的灞橋風月,從樓觀山、太白山到驪山和龍山之間的京畿三景,七十二處小勝。
無數膾炙人口的典故和時間的端之地和出處,也只剩下亭臺樓閣均不見,殘磚斷瓦樑柱深覆於土中,而無從考證的滿地荒丘和野草了。
他們幾乎是繞著淤塞的河道和破敗的牆基,走了大半天功夫,才來到了這處佔地無比曠達的廢墟上,唯一有所人煙的地方。
城北一處依託龍山較高的臺地,而在部分城牆保持完好的大明宮廢墟中,重新修補和清理出來的一座規模有限的軍城。
大唐西京長安城敗落和荒廢的因由,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而不一而衷。乙未之亂中天下各路兵馬競相進京的勤王堪亂,幾乎將但是基本格局還在。
後來嘉佑大進軍中追隨正定帝麾下,已經打到長安城下的南海各路聯軍,在攻防易手當中嚴重破壞了長安的城牆,接著又因為眼看終戰在前而失去控制和約束。爭相搶奪大掠,進一步損壞和摧毀了這座數朝古都的底蘊。
等到了正定帝突然暴斃軍中,而西軍殺入關中的大事件,南海聯軍生了總崩潰之後;那些自願留下來斷後和爭取時間的殿前軍和御龍衛將士,為了阻敵更是點燃了長安城中剩下完好的部分。
然後在與敵協亡的戰鬥中,用在大火中頹然崩倒崩塌長安城,為正定帝出師未捷身先死的驟然落幕,劃上了一個最後的壯烈音符。
因此,相比儲存尚且完好的洛都,屢遭兵火的西京長安,才是真正破敗不堪,不但是數百年沿襲增建襲來的諸多宏偉宮室被燒掠一空。
但是真正給了這座故都最後一擊的,則是那些移防過來的西軍藩鎮。
他們最後連坍塌的廢墟也沒有被放過,那些稍存行裝的大財和簷瓦,都被賣出去,就連地面的灰屑積炭,鋪磚和柱孔石盤,都被搬運精光。
變成駐軍私下補貼的軍費和營壕的一部分。因此,經年累月之下,長安的舊址上已經看不到任何宏偉的殘餘,而只剩下後人憑弔的一段城牆基址而已。
事實上,公孫勝他就是隨軍前來憑弔的。這裡曾經在來自西北大軍的鐵騎突擊之下,在那些南海聯軍當中,上演了慘烈大潰決的一幕劇變和歷史性的轉折點。
不知道多少南方和海外健兒,以及不計其數的名門望族,顯赫世家,勳貴諸侯,就此戰死當場而埋骨異鄉,又不知道多少古老尊貴的家門和族系,因此絕嗣和斷代,或是生了支系轉移。
這才有了實力大損的元宿五脈之後,新興世臣八葉之家的崛起和跡。
作為那些西軍藩鎮們釋放的某種善意,就是允許南朝派出一小隊人馬進入關中,對百餘年前死沒在長安附近的將士故舊,進行憑弔和祭拜。
這也是某種莫大的榮譽和風險並存的挑戰。用國朝前代某位大人物的評價說,
這些西軍藩鎮雖然因為地理水土的緣故彪悍依稀,但是因為內部的相互牽扯和紛爭不停,在事實上已經喪失了主動對外徵拓和進取的心思,而淪為某種意義上的守戶之犬了。
只會在看到利益和機會的時候,才主動湊上來站在可能的贏家那一邊,謀取最大的好處和實利。
因此,西軍藩鎮鬥爭失利之後的通常結局,要麼就是失敗者帶著族人和部眾南下投奔南朝大梁,要麼東進成為被北朝洛都收容的新一批將門家系。
而幾無四塞之險的關中之地,就成了他們必經路線上的重要跳板和暫時的存身之地了,因此關中地方勢力的更替和流動性,隔三差五的就會有所變化。
因此,通常國朝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找到一個比較穩定並且控制力較強的交涉物件。
比如這一次達成協定的永興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
居然是我後宅的大園子裡出了變故。
但我還是不動聲色的繼續與張邦昌的信使交涉下去,用言語擠兌的對方無能無力的,將所有能夠提供的條件,都給逼迫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