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禧三年最後的兩個月裡,趁著冬日時節海上無風暴,林貴平將滯留在婁江港的災民都運來了臺灣。
圍繞著基隆港四周已經開闢了四個村落,分別叫做天禧一、二、三、四村,每個村落各有五百餘人,村子暫時採取集體農莊制,每日裡劃分土地,放火燒荒,平整田地。
靠近碼頭處,建了個莊子,掛著一杆大旗,上書“大宋臺灣營田司”,林貴平自任提舉,統管軍政,吳夢經常揶揄他這自封的官職也不知大宋朝廷認是不認。
農莊創世之初,房屋緊缺,百姓們男女分開,十幾二十人住一間木屋,住不下的只能先搭帳篷。
基隆的冬季小雨紛飛,帳篷裡滿是泥濘,住帳篷的怨聲載道,怨聲載道也沒用,只能等待一批批的房屋慢慢修築起來。
基隆雖然石炭充足,燒磚甚易,但苦於人力匱乏。
民以食為天,此處遠離大陸,運輸極為不便,糧食問題必須自行解決,所以大部分青壯都在開墾荒地,只有少部分在燒磚砌房子,要完全解決住房問題恐怕得等到來年的秋收後。
營田司現在採取的是配給制,除去十四歲以下之孩童,村民和廂軍都在公共食堂吃飯,飯菜肯定是好不到哪去,主食都是大宋運來的米、面,眾人要吃要喝,買來的米自然是廉價的陳米,口感極差。
蔬菜幾乎全無,只偶爾有點野菜,海里的魚蝦倒是經常有,煮出的魚蝦少油眾人皆不愛食,不過隔三差五有頓鹿肉打打牙祭。
一些原來在大宋生活尚好的移民不免心中不滿,但來都來了,打落牙齒也只能往肚裡吞,忍著口腹之慾埋頭苦幹。
臺灣廂軍以前還天天有肉有魚,這下村民多了眾軍士要巡邏和維持秩序,無法天天打獵,肉食自然少了。
廂軍們雖知暫時如此,但奈何肚子造反,眾人也是垂頭喪氣,看來提舉官人說的好日子還在遙遠的未來。
天禧三年的除夕基隆倒是個大晴天,可生活物資缺乏,最隆重的節日卻在一片慘淡中渡過,除了周良史出海打的魚,年夜飯沒有一丁點肉食。
村落的食堂裡,史三郎望望大木盆裡的水煮魚和菘菜,嘆了口氣道:“今日可是除夕啊,就吃這等飯食,幹活累點無所謂,可這除夕之夜也應給點葷食。”
十五郎在他身後說道:“聽聞是海船不夠,無法運來太多的肉食,可某今日眼見食堂裡的大車運來不少雞蛋,怎的不見分給我等,這些日子裡可真是饞死人啊。”
焦二郎站在他們身後排著隊,聞言笑道:“兩位莫心急,某是從潤州石炭場來的,當初剛去的時候還不是和眼前一個樣,現今石炭場四周商賈成群,酒肆林立,想吃肉便買肉,想吃零嘴大把攤販。”
十五郎扭頭笑道:“這位兄臺,那潤州石炭場多長時日才有如此光景?”
一旁的百姓們聞言紛紛豎起耳朵細聽,焦大郎道:“想要那般光景,那可得有個兩歲上下,慢慢熬吧。”
十五郎哀嘆道:“那還得一年半啊,算了,還是想想眼前的雞蛋吧。”
他話音剛落,幾個廂軍從灶屋內抬出幾筐熱氣騰騰的煮雞蛋,廚子笑道:“今日除夕,提舉有令,每人一個煮雞蛋過節。”
廚子話音一落,人群裡響起一陣“噓”聲,可“噓”歸“噓”,雞蛋還是要的,有總比沒有好。
百姓們打完飯菜剝著雞蛋議論紛紛,但是瞧瞧一旁那些手拿皮鞭的廂軍,卻是敢怒不敢言。
海邊小築內,院子裡亂哄哄的,丁睿和師兄們在院子裡烤海鮮,基隆天氣溫暖,冬日裡還能撈到海鮮,可惜油水太少,海鮮烤出來味道欠佳。
孤兒們倒也無所謂,他們從小苦到大,比移民的承受力強多了。
丁睿抓著一串烤蝦子嚼了嚼道:“鮮還是挺鮮,可就是沒油,吃了還是餓。”
師兄辛楚故意笑道:“知足吧,冬日裡能撈上來的海蝦可是不多,師兄們都疼你是小師弟,才把海蝦讓給你吃。”
丁睿趕緊抓起面前一大扎海蝦塞給辛楚,嘻嘻笑道:“那多謝師兄們了,我送給師兄吃,喏,拿著吧。”
辛楚眼瞅手裡的海蝦直反胃,他哪裡能吃的了那麼多,來到臺灣後日日都是海里的魚蝦,一開始還圖個新鮮,如今看著就膩歪。
丁睿哂笑道:“快吃,快吃,小師弟心疼師兄,師兄大快朵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