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四個字之後,夏天反而停筆了。
他得好好想想。
這篇原著自己沒看過,再說了電影改編的太厲害了,跟原著只剩下點神似了。
現在的問題是,自己要不要全盤照著原來的寫,畢竟有些東西犯忌諱。
而且夏天跟那些傷痕派不是一個路子,很多想法是不一樣的。
“看來,還是要改一改。主題儘量要在人和時代上,別去做什麼批判揭露這些有的沒的……”
夏天決定先寫個大綱,然後找幾個人參謀,尤其是原時空的編劇蘆葦。
這位算是內陸排名前幾的大編劇,業務能力極強。
凱哥大導為什麼後來越拍越拉?
就是因為成名之後就飄了,根本聽不進去人話。
原時空那片子算是博採眾長,是很多人努力的結果。
當時編劇蘆葦提出要求:“劇本你一個字也不能碰。”
凱哥大導笑著說:“我巴不得啊。”
其實原時空凱哥大導不是很想拍這個,覺得沒意思,所以也就沒怎麼自我發揮,然後就拿獎了!
蘆葦一共寫了九十九場戲,凱哥大導只拿掉了兩場。
這是蘆葦所有劇本中唯一一個完全照著劇本拍的。
蘆葦說過:第五代導演有兩個致命的問題,第一個是不會講故事,第二個是不太懂表演。
像《黃土地》《紅高粱》,即使有原著打底,但經由改編後仍然是風格化敘事,不以故事見長,。
這也是蘆葦不讓凱哥大導碰劇本的原因。
……
凱哥大導自己無疑是有能力的,但是缺點明顯。
需要其他人幫著兜底。但是他太飄了,誰的話都當放屁,那就兜不住了。
決定一部電影的關鍵因素有兩個,即大眾評價和專業評價。
但是問題在於,凱哥大導的大多數作品,尤其是自己又做編劇又做導演的作品,都是不叫好也不叫座的。
也就是說,在藝術表現形式和故事內容上,他都是有問題的。
哪怕是叫好不叫座也可以,可問題在於,沒有。
說白了,凱哥大導是想站著把錢賺了,結果卻是跪著把錢賠光了~
他不是文人,但是喜歡裝文人。
他不是文青,但是喜歡裝文青。
他自我定位是文人、是文藝青年,但是他的通識和其他,撐不起來他的自我定位。
他有對這個世界的觀察和思考,有這個視角,但他觀察的結果非常低能。
你能感受到他的思考,但是你看見他思考的成果後,你就繃不住。
這就導致一個作品,他的色彩越濃,越有一股低俗村炮的味道。
陳的文化素養和底蘊都不足,無法供給養分讓他成為一個深刻的思考者。
但他本身的確是有底子的,於是他越想深刻,就越走進了一個不能為人理解的偏僻小徑。
他想闡述這條荒僻小徑是如何優美壯麗,是怎樣的打動人心,可是描述出來的都是“這是一條路,不平凡的路,有意義的路”,大家領略到的是“他在泥坑裡哼唧啥呢?”
總結就兩個字:矯情!
高配郭小四——都有獨到之處,但是個人思想太奇怪,往往讓人說不出的彆扭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