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雍的建議只是稍微修改了一下入中的流程,此前,商人需前往京師請買。
但更改後,免除了這一步,商人可以直接持引去解州得鹽。
少了繁瑣的流程,商人的積極性必然會提高。
但此法,也不是沒有缺點。
從前,商人持現錢、糧草於京中求引,所得接入中央財政,如今,入中的物資全都換成了邊地的軍糧。
如此一來,中央的現錢、糧草收益,自然跟著減少了部分。
當然,原本需要中央供應的軍糧,現在也轉由商人交付,若是算總賬,一進一出間,朝廷的開支肯定是減少的。
因為官方運糧和民間運糧的損耗比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官方的損耗遠大於民間。
一者公有,一者私有,其性質便決定了損耗比例。
沉默片刻後,劉娥一語便道破了‘沿邊入中’的隱患所在。
“此舉確實可以減少沿途損耗,但隨之而來的,京中也失去了陝西邊地入中的掌控。”
劉娥的提議也不無道理,她之所以有此一問,也是受真宗、太宗的影響。
太宗繼承大統,明面上看似是合法合規的,但人最難騙的就是自己,趙光義很清楚,得國到底正不正。
觀其言,而察其行。
趙光義創立的一系列制度,皆是為了防止他人篡權。
所以,即便入中法的某些環節相對繁瑣,也是在所不惜的。
穩定,才是最重要的。
反正‘家大業大’,些許損耗,不值一提。
有宋一朝,濫官濫賞的風氣,也是自趙光義開始的。
真宗是太宗的親子,劉娥又是真宗的妻子,她的理念自然而然是從太宗那裡繼承得來的。
“大娘娘,凡是有利皆有弊。”
然而,李傑的想法卻和太宗、真宗截然不同。
“邊地常年屯住重兵,軍糧消耗極大,如果按照範雍之策行事,至少可以免除三分之一的軍糧開支。”
“當然,大娘娘所言,也是持重之言。”
“此策確有隱患。”
“但這隱患也是相對的,只要朝廷有威壓天下的實力,僅憑陝西邊地數州之力,不論如何行事,也無法妨礙大局。”
強幹弱枝是宋朝的基本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