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九十九章 知己知彼

七月初三,無餘事,唯伐木設柵,紮營而已。

初四,更無餘事,開始打製攻城器械。

初五那天,邵勳率文武將佐及數萬將士抵達,又是一波安營紮寨,同時調整兵力部署,而他則帶人觀瞭地勢——此為行軍打仗除糧草外第二要務。

平城三面帶山。

東有白登山(今馬鋪山)、紇幹山(今採涼山)。

北有方山(今方山,北魏皇陵所在地)。

西有武周山(今武州山)、雷公山(今雷公山,山上有雷公祠)。

只有南方是一片開闊地。

從軍事上來說,應於三面山上安營紮寨,屯駐兵馬,與平城互相援應,讓攻城方在沒有奪取這些山寨前,始終如芒刺在背。但就目前而言,敵軍僅在白登臺、白登山上各有兩千兵馬,看成色也並非拓跋核心部眾。

初五這一天,邵勳令金正、鬱鞠二人率萬餘步騎攻白登臺、白登山,先解決側翼威脅。

如果說山脈會成為背後的威脅的話,那麼平城附近的河湖則將阻礙兵馬調動。

城北有天淵池,一聽名字就知道取自洛陽天淵池。

拓跋猗迤時代,曾在天淵池附近安葬其母親封氏(拓跋沙漠汗正妻),遠近赴會者二十萬人,立有石銘。

一場葬禮搞來二十萬人,這就不是一場單純的葬禮,而是政治集會。

說白了,就是拓跋猗迤想讓中部地區的部落、豪強們承認他的統治。誰不來,誰就是有反意,來了,那就是政治表態。

從此以後,拓跋猗迤對平城地區有了強有力的掌控,經營長達十年之久。

作為拓跋猗迤正妻,出身東部的祁氏自然將此地視為她的基本盤了。

平城以東還有“渾水”,亦稱“如渾水”,即今天的御河。

這條河離城不遠,其實是可以好好利用的,奈何鮮卑人不太會築城,也不會善於利用城防設施。

平城只是簡單修繕後略微擴建了一下,畢竟漢代的平城(縣)只是雁門郡東部都尉駐地,比一般的縣城大,但還夠不著郡城的級別。

且老平城早已破爛不堪,不修繕是擔不起南都身份的,鮮卑人搞來搞去,也就讓平城變成了漢地郡城級別的城池罷了,且城外無城隍壕塹,城頭亦無有利的守具及其他城防設施。

總而言之,鮮卑人就不會守城。

邵勳看完之後,心下大定,暗笑鮮卑人若有一支善戰的步卒,再練練守城的本事,他就不好打了。

觀瞭完地形,剩下的就是敵我兵力部署了,這個事情還是得靠帶路黨。

七月初六,邵勳於平城東南渾水西岸築土臺。

王氏、什翼犍母子登臺。

什翼犍坐於正中,王氏坐於左側,接受眾官朝賀。

他們這個體制,和拓跋猗盧時代差不多,突出“雜糅”二字。

代公什翼犍為最高君主,實際權力掌握在母親王氏手中。

代公之下,設四輔相,分別是王豐、長孫睿、蘇忠義以及代郡衛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