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錯了?”王二爺一愣。
我略一沉思,便輕嘆了一口氣對王二爺說道:“逝者已去,生者如斯,王二爺,還請您節哀啊,我能明白您對王老爺子的那種兄弟情誼,我也相信在場的每一位都不願接受王老爺子已經去了。可是,逝人終歸已矣,王二爺,哪怕您再有不捨,王老爺子也是到了時候了,很多事情,是強求不來的,還請您節哀。”
聽完我的一番話,不少人也小聲的議論起來,場面氣氛一時稍有緩和,看得出來這會眾人也相信了王二爺肯定是看錯了,只是當時他們沒想到這方面上來,才被嚇了嚇。
不過,我自己卻是明白,這也頂多成為一時的理由,若是後面再出現什麼變故,恐怕就很難這麼輕易的揭過去。
“沒錯!二爺,不單單是你,還有各位,大夥都要節哀啊,對於王老爺子就這麼去了,我也很難過……”叔這會知道沒事了,頓時就一臉悲痛的站了出來,“但是,人終有一死,也沒有人就能跨過去了這條,到頭來始終不過是塵歸塵,土歸土,化作一抔黃土,所以,咱們也不要太過悲傷,既然王老爺子已經去了,咱們就應該讓他走得安安穩穩的……”
看著叔喋喋不休的說著,不得不說我確實有點佩服這位爺忽悠的本事。
王二爺這會也緩了過來,確認過王老爺子並沒有什麼異樣,也明白自己是有些失態了,便也尷尬的跟叔應付了兩句。
一來二去,就到了封棺的時候。
在農村封棺極有講究,也是一個很嚴肅、莊重的儀式,各地有各地不同的習俗,不過不管怎麼說,尊重當地的習俗,肯定是最大的前提。
而在清水鎮,封棺時,亡人在場直系親人都要高聲叫喊,告訴亡人收殮了,讓其安心走吧。蓋上後,須用四根大鐵釘,將棺蓋四角釘死,才叫“封棺”。除了遇到官司,任何人都不能再開棺。
封棺的鐵釘叫“元寶釘”,喪家要買五根,但實際使用時只用四根,有一根是做儀式用的,稱為“子孫釘”。
待得諸事停當後,棺蓋已經完全封上,亡人便與人世間永久分開,從此陰陽兩隔,人的一生就此打住,好也罷壞也罷都定下來了,評價一個人的所謂“蓋棺定論”,就是這麼來的。
和一些地方不同,有些地方封棺之後並不能落釘封死,一直到下葬之前的最後時刻,才能將棺蓋釘死,在這裡,待親屬目送完最後一眼後,便已經可以落釘。
此時正好是到了最後的一步,王老爺子的棺木已經蓋上了棺蓋,長子王有才有些緊張的站在一旁,手裡拿著纏著藍白絲線的子孫釘正在做“護釘”儀式,封棺人在他拿釘的手上用封棺斧頭象徵性的打了幾下,便準備開始落釘了。
打釘必須用封棺斧頭三下到位釘死,否則也寓意著不吉利,熟練的封棺人自然都懂這個規矩。
“叮!”
隨著第一下清脆的聲響,在場的親屬紛紛高喊,叔也開始高聲吟誦悼文,這便是入殮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躲釘”禮儀性程式。
只是讓我意外的是,封棺人的這第一下斧頭下去,雖然打的是不偏不倚,但他的面色卻似乎不經意的變了變,隨後很快便凝重了起來。
緊接著就是第二下斧頭,大概他覺得自己第一下斧頭有些問題,這一下斧頭明顯力道重了許多,重重的就落了下去。
“哆!”
這聲音顯然是有些不對了,根本不像是打到釘子上的那種清脆聲響,反而像是一斧子砸到了棺木上面一樣,所以不僅僅是我聽出了不對,就連在場的不少人都下意識的停止了喊叫,看了過去。
封棺人已經退了兩步,拿著斧頭臉上還有些不敢置信。
“老許,咋地回事啊?你的活不是老穩的嗎?”
出聲的人我記得,她就是那個被請來哭喪的婦人,她是和那個封棺人一道來的,此時臉色顯然有些難看。
封棺失誤不多見,不過也並不是沒有,會惹得喪主們不高興是肯定的,但更重要的是,這種事情若是傳了出去,下回同樣的活計,別人也不太敢再請他們了,所以這婦人自然是心有不滿。
只是她沒有想到的是,這似乎還不是封棺失誤那麼簡單,離棺木近的幾人上前檢視了一下,臉色更是從開始的不愉變成了隱含的怒意。
“許師傅,你這……”王二爺指著棺木質問道。
我走上前去看了一眼,也難怪王家這幾人會憤怒,正常情況下,即便是失誤,也不過是釘子錘三下沒有到位,又或者稍有偏倚,頂多是落個不吉利的意頭。可眼下的情況卻是,那元寶釘從中間便平平整整的折彎了過去,緊貼到了棺木上,好像一錘子斜斜的砸到了釘子上,才造成了這樣的結果。
簡單來說也就是,怎麼看怎麼都像是故意的。
“這不可能!”
那許師傅臉色一陣青一陣白,他也想到了王家人憤怒的緣由,可他自己卻有苦說不出,這種事情根本就沒法解釋,我相信就算隨便找個人來,也不會犯下這樣的錯誤。
不說一般人能不能一錘子把這麼長的一根元寶釘從中間砸彎得這麼平整,就說經驗上,一個專門的封棺人落錘的準頭還能差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