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勘查屍體的四肢時,張琳發現死者的雙手手腕處有明顯的淤青,“這應該是被束縛過留下的痕跡,很可能是兇手在作案時,用繩索之類的物品捆綁了死者的雙手。” 她繼續檢查死者的手指,發現指甲縫裡有一些黑色的物質,“採集這些物質,帶回去進行化驗,可能是死者在掙扎時抓到的兇手身上的東西,或者是現場的其他物質。”
負責勘查現場痕跡的警員,用粉末顯現法對屍體周圍的地面進行處理,試圖提取腳印。“現場地面較為潮溼,腳印儲存得不是很好,但經過處理,還是發現了幾組不同的腳印。其中一組腳印較大,步幅較寬,步伐間距約為 75 厘米,初步判斷為男性腳印;另外一組腳印較小,步幅較窄,步伐間距約為 60 厘米,可能是女性腳印。” 警員一邊操作,一邊向秦川彙報。
秦川站在一旁,認真聽取著各方的彙報,不時地提出一些問題和指導意見。“對發現的腳印進行詳細的測量和記錄,包括腳印的長度、寬度、深度以及鞋底花紋等特徵。同時,擴大排查範圍,看看這些腳印是否延伸到其他地方。”
在勘查屍體的衣物時,張琳發現死者的衣服有被撕扯的痕跡,口袋裡有一部手機,但已經損壞。“將手機帶回去,看看能否修復,裡面可能有重要的線索。另外,仔細檢查衣服上是否有血跡、毛髮或其他可疑物質。” 張琳說道。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緊張勘查,張琳向向秦川彙報屍體表面檢查的一些情況:“秦局,根據目前的勘查結果,死者為男性,年齡大約在 35 歲至 45 歲之間。死亡原因初步判斷為頸部勒傷導致窒息死亡,死亡時間在一週以上。屍體表面有多處生前遭受暴力的痕跡,雙手手腕有被束縛的淤青,衣服被撕扯。現場發現了幾組不同的腳印,可能與案件有關。我們還在死者的指甲縫裡發現了黑色物質,衣服上也有一些可疑痕跡,需要進一步回去化驗分析。”
秦川點了點頭,沉思片刻後說道:“好,大家辛苦了。將屍體帶回警局,進行進一步的解剖檢驗,爭取獲取更多的線索。李明,你們繼續加大對周邊的排查力度,看看能否找到目擊者或其他與案件相關的線索。同時,調查死者的身份資訊,從失蹤人口、周邊居民等方面入手。”
在刑事案件的偵辦過程中,確定死者身份宛如一把關鍵鑰匙,能夠開啟通往真相的大門,對案件的偵破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以東川市葡萄種植基地命案為例,當一具高度腐爛的屍體呈現在警方眼前時,首要任務便是揭開死者的身份之謎,這一環節將對後續偵破工作產生深遠影響。
確定死者身份有助於迅速串聯起分散的線索。每一個死者都有著獨特的生活軌跡,其人際關係、日常活動範圍、經濟狀況等資訊,都是潛在的破案線索。在這起葡萄種植基地命案中,若能知曉死者身份,警方可以從其工作、社交圈子入手,瞭解他近期的行為動態。例如,若死者是基地的工人,那麼與他一同勞作的工友或許能提供他生前是否與他人發生過矛盾、是否有異常行為等線索;若他是外來訪客,其到訪目的、接觸過的人都將成為調查重點。這些看似零散的線索,在明確死者身份後,能夠像拼圖碎片一樣逐漸拼接完整,勾勒出案件發生的大致輪廓。
從刑偵案例來看,在某起失蹤人口相關命案中,警方起初面對無名屍體毫無頭緒。但透過先進的 DNA 技術和細緻的調查,確定死者為一名失蹤已久的商人。以此為突破口,警方發現死者生前因商業糾紛與合作伙伴存在激烈矛盾,進而將調查重點轉向該合作伙伴,最終成功破獲案件。可見,確定死者身份能夠將看似孤立的線索有機結合,為案件偵破指明方向。
明確死者身份能夠精準鎖定嫌疑人範圍。不同身份的死者,其社交圈和可能接觸到的人群大不相同。在葡萄種植基地命案裡,如果死者是當地居民,那麼嫌疑人可能來自他的鄰里、朋友或日常交往物件;若死者是外地人,與他有過交集的陌生人,如在旅途中、工作洽談時結識的人,都有可能成為嫌疑人。例如,若死者是一名經常出入娛樂場所的人員,那麼他在娛樂場所結識的人員,包括酒保、常客、陪侍等,都應納入調查範圍;若死者是一名企業高管,其商業競爭對手、職場糾紛物件則可能成為重點關注物件。透過確定死者身份,警方能夠大大縮小嫌疑人的排查範圍,集中精力對相關人員進行深入調查,提高破案效率。
確定死者身份還能幫助警方明確作案動機。一個人的身份往往與其所面臨的生活狀況、潛在矛盾緊密相連。在葡萄種植基地命案中,若死者是基地的管理者,可能因管理決策、利益分配等問題引發他人不滿,從而導致殺身之禍;若死者是普通工人,可能因工資糾紛、人際衝突等原因招來橫禍。比如在某起農村命案中,確定死者是村裡的土地承包商後,警方發現他因土地租賃問題與多位村民存在糾紛,最終查明兇手正是因土地利益衝突對死者痛下殺手。明確死者身份,使得警方能夠從死者的生活背景、社會關係中挖掘出潛在的作案動機,為案件偵破提供關鍵思路。
此外,確定死者身份在法律層面和社會影響方面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從法律角度看,只有明確死者身份,才能準確認定案件性質、確定犯罪嫌疑人的罪責。在社會影響方面,及時確定死者身份並通知家屬,能夠避免社會恐慌。
在刑事案件偵破中,確定死者身份是一項基礎性且極為關鍵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