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爾說的這個“攻大於防”的理論在現代已是軍事常識,但在這時代能理解並敢於嘗試的卻很少,甚至幾乎沒有。
不僅是一戰,即便到了二戰,世界各國還在犯類似的錯誤。
最有名的是法蘭西的馬奇諾防線,它因為被德國輕易繞過而倍受世人嘲諷,一直流傳到現代。
但其實犯下類似錯誤不只是法蘭西。
德國戰前在馬奇諾防線前修築了一條“齊格菲防線”,後來又在大西洋沿岸修築一道“大西洋壁壘”。
蘇聯則修築了一條“斯大林防線”。
所有這些防線幾乎無一例外都沒能發揮應有的,或者說希望它們能發揮出的作用。
這不是巧合,而是必然。
原因就是“攻大於防”。
這些防線太長了,將鉅額資金平均分配到幾百公里的防線上,必然會存在漏洞,每一點的防禦力也不可能很強。
而敵人卻可以一遍一遍的觀察,直到找出防線的弱點再集中兵力從一點將其擊潰。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像現代軍隊一樣用建設防線的資金打造裝甲部隊、機械化部隊,同時注重公路、鐵路、海路及空中的兵力投送。
前線一旦有戰事,這些可機動部隊就能馬上投到需要他們的地方。
只要投送速度夠快,哪怕防線沒有一磚一瓦,這些部隊也能利用其的強大的機動能力快速打出一條看不到卻隨時能出現的鋼鐵防線。
(比如,我國耗費巨資修築了一條通往高原的鐵路)
……
軍官俱樂部一角,夏爾總算擺脫了軍官的糾纏和盧西亞相對而坐,兩人面前各擺著一杯熱咖啡。
“他們很尊敬你。”盧西亞眼中透著自豪。
“那只是因為我打了幾場勝仗。”夏爾語氣隨意:“軍人都很現實,他們也必須現實。”
盧西亞輕輕點頭,瞄了一眼室內。
軍官們正熱火朝天的接著剛才的話題深入討論,還有人迫不及待的在燈光下攤開地圖推演。
“他們只尊敬那些能帶領他們打勝仗的人。”盧西亞若有所思的說:“因為那可以讓他們獲得榮譽,還有活下來希望。”
“是的。”夏爾回答,聲音很冷。
說到底一切都是為了利益,要麼是錢、要麼是權、要麼就是性命。
“你,你也是這樣?”盧西亞一語雙關。
“也許吧。”夏爾端起咖啡小喝了一口。
剛才跟軍官們討論時不知不覺啤酒喝多了,有點頭暈,他希望咖啡能解酒。
盧西亞心下一嘆,卻又可以理解。
作為一名情報人員她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夏爾承受的壓力太大、太多了,而且十分殘酷,他不僅要在戰場上應付敵人,還要與議員、資本家周旋,甚至還要對付英國人。
這其中每一個都不容易對付,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滿盤皆輸甚至性命不保。
在這情況下,夏爾沒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考慮感情,他也不能感情用事,這可能會害死他。
有時,盧西亞都不知道夏爾是怎麼堅持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