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布魯西洛夫又補充了一句:“這對西線有利,也符合法蘭西甚至是你的利益,我相信你會願意幫忙的,是嗎?”
這的確符合法蘭西的利益。
德國目前的政策是“先西后東”,法金漢打算先擊敗法蘭西再回頭全力對付沙皇俄國。
(原因是沙皇俄國體量大兵力多,即便5:1的戰損比也很難短時間吃掉,沒人會想到最後沙皇俄國從內部崩潰)
對法蘭西而言,幫助俄國在東線取得勝利,或者至少堅持得更久一些,的確可以減輕防線上的壓力。
然而,夏爾沉吟片刻,卻搖了搖頭:“不是我不願意幫你,將軍,而是我認為你們需要的不是坦克。另外,即便你們有了坦克,也很難做到像我的軍隊一樣穿插。”
“為什麼?”布魯西洛夫一臉不解。
“地形,氣候,還有交通,將軍。”夏爾回答:“不知道您是否考慮過俄國的天氣比我們這寒冷得多,它的冬天雪層很厚,不適合坦克快速穿插。”
夏爾將目光轉向布魯西洛夫。
布魯西洛夫一愣,點頭贊同了夏爾的說法。
俄國冬天積雪厚達半米是常有的事,極端情況下部分地區甚至能達十幾米,坦克很難在這情況下快速穿插。
夏爾繼續說:“春天以後積雪融化又會有大面積的積水,許多地區會變成沼澤,公路也泥濘不堪,再加上你們的火車線路又比法蘭西少得多無法保證後勤……”
在這情況下,即便坦克成功穿插到指定位置,也可能會因為後勤無法跟上而被敵人圍殲。
二戰時德國的穿插包圍之所以能成功,是利用了冬季來臨前的空窗期。
此後寒冬來了還沒取得最終勝利,天平就開始向敵人傾斜了。
此時的沙皇俄國,其組織能力、後勤能力及偵察能力沒法打出德國人一樣的穿插包圍,最終只能畫虎不成反類犬。
布魯西洛夫面色逐漸凝重:
“你說得很對,中將,你對俄國的地形和情況相當瞭解。”
“可是,難道就沒有其它的辦法了?”
夏爾平靜的回答:
“當然有辦法,將軍,任何時候都有辦法的。”
“我認為,你們不應該總想著坦克,而應該發揮自身的優勢。”
布魯西洛夫一臉迷糊:“我們的優勢?”
他能想到的只有劣勢,此時的俄軍,信心和士氣都處於崩潰狀態了。
但夏爾卻很肯定的回答:“是的,優勢:兵多,而且熟悉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