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西洛夫對夏爾連聲道謝,心滿意足的離開了。
剛走出指揮部,全程跟隨布魯西洛夫的翻譯兼參謀就疑惑的問:“將軍,您相信夏爾的戰術嗎?他似乎什麼都沒給我們,只是給了幾個建議。”
他們此行原是希望夏爾能給一款坦克的設計及配套戰術,現在這目的顯然沒達成。
在參謀看來,雪橇、馬車加馬克沁這個建議雖好,但依舊很難與德國人的坦克對抗,心下不免有些失望。
布魯西洛夫輕輕一笑:“這些已經足夠了。”
他沒有多說,在參謀及普通人的眼裡,總是希望能擁有那些看似高大上的裝備並以其制勝。
但布魯西洛夫卻明白,往往是雪橇、馬車加馬克沁這樣極為簡單又能短時間大批次投入戰場的裝備才更具殺傷力。
試想,德國人在東線能有多少臺坦克?
俄軍卻能瞬間能裝備成千上萬輛馬車馬克沁,一旦發動進攻,必定會讓德國人首尾難顧。
走出機場坐上開往碼頭的汽車,布魯西洛夫若有所思的對參謀說:
“我唯一不太確定的,是夏爾說的用騎兵取代裝甲兵作為穿插部隊的戰術。”
“畢竟有索姆河的失敗的戰例在前,同時馬匹這些血肉之軀很難抵擋敵人的火力。”
“但是,說不定俄國的氣候和環境的確像他說的那樣,值得一試。”
參謀表示贊同。
此時的東線已瀕臨崩潰,如果不用夏爾的戰術還能怎麼做?等死?
還不如死馬當活馬醫還有一線希望。
布魯西洛夫透過車窗回頭望了望機場的方向。
布魯西洛夫聽說夏爾最近與英國皇家海軍不太融洽,不久前他還以為是夏爾狂妄自大自尋死路,現在看來,正在走向死路的很可能是英國皇家海軍而不是夏爾。
汽車在馬達聲中加速往前開,寒風沿著車窗“呼呼”的吹了進來。
布魯西洛夫沒頭沒腦的問參謀:“知道我們為什麼積極加入這場戰爭嗎,弗拉基米羅維奇?”
參謀一愣,微微搖頭。
這的確有些奇怪,這次世界大戰跟俄國關係不大,但俄國卻最早發動全國動員令。
在奧匈帝國宣戰48小時後,俄國全國動員增加了90萬現役兵力,又徵召了400萬後備兵力。
而此時英、法甚至還在觀望,直至十幾天後法蘭西才拉起了一支140萬人的隊伍,而英國只組織起了一支7萬人的遠征軍。
“因為我們認為英國能贏得戰爭。”布魯西洛夫沉聲回答:“跟她站在一邊總是能獲得勝利,明白嗎?”
參謀點了點頭表示理解。
兩百年前,彼得大帝親自帶人到荷蘭和英國學習造船。
他學習到的不僅是技術,還見識到了英國的強大,甚至思想和政治都深受其影響,直至現在。
但布魯西洛夫卻輕輕一嘆,喃喃說道:“現在,我們似乎要換一換了,另一種思想。”
他沒有明說。
不過參謀卻聽得明白,從目前的形勢看,俄國更應該跟著法蘭西的腳步而不是英國。
因為,法蘭西有夏爾,而英國已經落後了!
……
下午,夏爾在休息室裡小睡了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