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說埃爾溫的判斷是正確的。
納木爾要塞與索姆河的白堊硬地不一樣,這裡到處是河流、森林和鬆軟的土地。
雨季一到,雨水“噼嚦啪啦”的將土地泡得鬆軟粘稠,別說坦克,就是人踩在上面都會帶起一鞋底泥土使行走困難。
這對進攻一方極為不利,再加上前方還有鐵絲網、防坦克壕,貿然進攻很可能會發生類似索姆河戰役的慘劇,幾萬人在一天內打光,勝利瞬間轉為慘敗。
這也是人們普遍認為納木爾要塞不適合夏爾的裝甲部隊進攻的原因之一。
然而,夏爾既然決定拿納木爾要塞開刀,當然有對付它的辦法。
……
天色朦朦亮,一夜的傾盆大雨總算小了些,天空甚至能看到一點陽光。
整個世界就像被清洗過一遍似的煥發著生機,樹葉上掛著雨滴,留鳥來去匆匆雨中覓食,積水這裡一灘那裡一片,緩緩匯聚在一起再灌進德軍構築的防坦克壕。
防坦克壕內,渾濁的積水已漫過大半接近兩米,再加上壕底的爛泥,即便是全副武裝計程車兵淌入都有可能會被淹死。
(注:防坦克壕一般是5到7米寬,2到2.5米深)
一個個身披雨衣的德軍士兵躲在後方的步兵壕內小心翼翼的遮著雨水啃麵包當早餐。
再遠些,就是將炮口對準第一道防坦克壕的77MM步兵炮。
埃爾溫的設想很完美:
第一道防坦克壕在防線前500米左右。
當法軍在這道防坦克壕前停下忙著填壕時,德軍的77炮就能輕鬆的將這些坦克一一摧毀。
步兵手中的步槍、機槍還可以打出彈雨殺傷敵步兵和工兵,敵人必將遭受大傷亡才有可能透過第一道防坦克壕。
接著,第二防坦克壕在防線前100米,步兵能精準將敵人射殺,兩翼步兵還能依靠斜向角度使用K彈攻擊坦克薄弱的側翼裝甲。
“中校。”
“中校!”
……
當埃爾溫穿過交通壕趕到前線時,士兵們一個個朝他投來注目禮。
埃爾溫發明的防坦克壕已在戰場上被證明是在戰場上最實用的阻滯坦克的戰術,他也因此成為德軍中唯一有可能阻擋夏爾的軍官。
埃爾溫一一點頭回應,目光卻始終盯著敵人方向。
他從河灣區冒雨趕到這,是希望最後檢查下防線情況。
河灣區剩餘的火炮已無力封鎖通道,這意味著敵人的進攻近在眼前。
埃爾溫來到最前沿防線,小心翼翼的探出頭舉起望遠鏡,他的動作十分緩慢,就像電影用慢動作播放。
終於,防坦克壕出現在望遠鏡的光圈裡。
觀察了一會兒,埃爾溫深感欣慰,兩道防坦克壕像自己預料的那樣,已成為敵人坦克不可逾越的人工屏障。
縮回腦袋後,埃爾溫背靠著戰壕發了一會兒愣,接著又鬆了一口氣。
德軍士兵倒是不關心這個,他們一個個面帶驚恐望向埃爾溫:
“中校,那是夏爾的新發明的裝備嗎,我是說法軍昨天用來轟炸河灣區的炮彈?”
“我聽說河灣區的炮兵死傷慘重,這是否意味著他們已突破我們的炮火封鎖?”
“夏爾的部隊就要發起進攻了,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