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百三十三章 初期工業化

武安十年下半年的江寧城,可以說是國泰民安,百姓衣食富足,在皇帝的治理下,繁華擁擠的街道上幾乎看不到一個乞討的乞丐,小販沿街叫賣,百姓摩肩擦踵,每個人都不用擔心吃喝住行。

不僅僅是江寧,全國各地的百姓也都穩定安居了下來,雖然朝廷連年對漠北征戰,但因為被徵調到漠北去勞役的是從朝鮮買入的勞工,漢人百姓很少需要背井離鄉,到那居住環境惡劣的地方遷居,因而這些年來,百姓對朝廷的擁護更加熱烈,他們的生活條件和經濟情況也逐漸得到了改善。

攤丁入畝政策的推行,減輕了全國百姓肩上的負擔,而朝廷在各省建造的工廠也為那些不願一輩子被拴在土地上的百姓提供了工作崗位,成為夏朝最早一批的工人。

擴建工廠,是皇帝在武安八年之時提出來的一個計劃,這個計劃旨在全國各個省份擴建工廠,將各省的工廠限制建滿,逐步增加國內的工人人口,為日後的工業化打好基礎。

這個計劃又稱《武安八年敕造工廠詔書》,從戶部向地方前後調撥五百多萬白銀作為建造工廠、補貼工廠的經費,在詔書頒佈後,眾多工廠在全國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轟轟烈烈的建造行動至此展開。

在全國各地建造的工廠的種類不多,主要以配備了走錠紡紗機的紡織工廠、鍛造工廠與罐頭工廠為主,因為此時蒸汽機科技還未被點亮,所以這些工廠的選址一般都選擇河邊,以水力作為動力,驅動機器。

朝廷在各地的動工數目可不僅僅只有系統承認的那幾個建築數額,還有以系統建築為藍本,陸續緩慢建造的工廠,蘇言也清楚只靠官府推動,是無法在夏朝內施行工業革命,因此他允許私人建造工廠並招聘工人。

不過,私人設立的工廠需要事先得到官府的允准,其工廠內的機器也需要從官府開設的工廠內進行購買,為了鼓勵私人工廠的積極性,購買機器的花費都能得到優惠,官府也會發放數目不定的補貼。

那罐頭工廠在蘇言稱帝前就開始開辦了,到了現在十年過去,罐頭工廠的技藝也變得比之前更加精湛,並且已經能夠製造出金屬罐頭,這些金屬罐頭在夏軍征討沙俄的戰爭中貢獻出了很大的功勞。

不過雖然罐頭工廠已經能夠製造出金屬罐頭,但因為金屬罐頭的造價成本比玻璃罐頭更高一些,所以金屬罐頭基本是專供軍隊的產品,而玻璃罐頭才是面向民間的商品。

玻璃罐頭的大面積推廣也令玻璃工廠順勢而生,玻璃的生產技藝並不是秘密,因此在國內工廠擴建的浪潮中,也有許多玻璃工廠相繼落成,其生產的各種玻璃製品除了供給罐頭工廠外,還受到了許多大戶人家的追捧。

除了這些民用工廠外,朝廷也在各省僅限一座輕武器兵工廠的基礎上,又額外建造了多座兵工廠,這些兵工廠分為輕武器兵工廠與火炮鑄造廠。

前者負責生產二式步槍與騎兵使用的卡賓槍、手榴彈等輕武器,而後者自然是負責鑄造各種磅數的火炮。

除了生產外,兵工廠也有額外的一個任務,那便是研究改進新式武器,比如在二式步槍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使其效能變得更加優越,亦或是研究如何將手榴彈的體積和重量減小減輕而不減少它的爆炸威力等等。

這些並沒有強制要求,但工匠們都得到了許諾,只要他們成功改進,都能得到豐厚的獎賞,升官發財不是夢,因而工匠們積極性都很高,經常聚在一起討論該如何對現有的武器進行改進。

夏朝定都江寧,自然意味著要重視海防,沿海各省也沒有忘記建造造船廠,各省在沿海地區興建了許多船塢、民用造船廠與軍用造船廠,不過除了系統承認的造船廠之外,那些造船廠都只能建造中式的近海船隻,或是拿著系統造船廠提供的

圖紙建造初級的雙桅巡防艦及雙桅岸防艦。

武安八年頒佈的敕造工廠詔書令全國各地陸陸續續興建了大量的工廠,國內的工人數量也每年都在增長,雖然此時的工業化程序仍然緩慢,但有了強力的中央政府掌控,用不了太久就能追上西方各國。

除了發展工業,蘇言也沒有忘記繼續向南洋進發。

呂宋自從武安三年建制設府後,到如今七年過去了,呂宋局勢早已穩定下來,又在朝廷半強制的手段下遷移了許多人口前去定居,島上漢人沒有限制的生育,如今漢人人口已經逼近十萬大關。

漢人人口增多,自然會與當地土著爭奪領地,搶奪生存空間,雖然在七年前朱成功曾經指揮軍隊鎮壓屠殺了大量當地土人,但經過這七年的發展,土人人口數量又恢復了許多,他們雖然沒有主動進攻襲擊漢人,但一旦漢人進入他們的領地,他們就會向漢人發起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