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對呂宋土人是懷有高度警惕的,尤其是那些後來的移民,他們在從移民前輩們口中得知土人曾經犯下的累累罪行和土人的兇惡,為了防備土人的襲擊,那些居住在城外的漢人紛紛效仿客家人,建造土樓,充當堡壘。
由此,呂宋島上就出現了許多的土樓,漢人集中生活在土樓內,只有在開墾打獵的時候才會離開土樓的保護範圍,而到了後面,漢人們發現那些土人不敢主動攻擊自己後,才大著膽子搬離安全的土樓,在土樓周圍建造房屋,定居下來。
當然,這裡說的主要以定居在呂宋島北部的漢人為主,呂宋北部的土人都被夏軍殺破了膽,也隨著漢人設立的學堂接受了程度不一的漢化,大部分突然部落都能與漢人和睦相處。
只有南部那些偏遠的地方生活著的土人才會繼續保持著兇殘本性,而居住在南部的漢人建造的客家土樓,的的確確很好地起到了保護他們的作用。
武安十年,隨著呂宋島漢人數量即將突破十萬大關,朝廷也終於決定正式在呂宋設定行省——這其中也有交通往來不便的因素在裡面,呂宋由朝廷直轄,呂宋官員想要向朝廷奏報辦什麼事,一來一回等朝廷的回信到了,黃花菜都謝了。
因此,朝廷正式下旨在呂宋島設定呂宋布政使司,以東寧府為三司駐地,東寧巡撫陳永華改為呂宋巡撫,從國內派遣新的官員到東寧赴任。
除了設定呂宋布政使司之外,朝廷徵調朱成功麾下大將施琅,將鄭氏水師改組為朝廷的南洋水師,命施琅為南洋水師水師提督,黃安為副將,自東寧府出發,向南洋探索,宣揚國威。
探索的方向並非是明初時鄭和下西洋走的航路,在頒旨的行人離開前,蘇言親自提筆,根據自己記憶裡的地圖,描繪出了呂宋以南一直到澳大利亞的地圖,讓行人一併帶上,親手轉交給施琅,讓施琅沿著地圖前往澳大利亞。
行人乘船離去後,蘇言也開始為未來發現澳大利亞後的移民而做著準備,他下令在福建、廣東兩省打造能夠遠洋航行的大船,提前做好準備。
……
對鄭氏水師的改組不過是蘇言開始對水軍方面重視的第一步。
除了將鄭氏水族改組為直接受朝廷命令的南洋水師,此時趕赴朝鮮的第一、第二艦隊也都被合併為同一支北洋水師,以鎮海侯陳釗俊為北洋水師提督。
北洋水師,這個名字乍一聽確實有些不太吉利,而且他們接下來要面對的還剛好是日本水軍,不過蘇言就是刻意取了一個這樣的名字,這從某種程度來說,也算是為晚清北洋水師犧牲的官兵們雪恥復仇了。
整合了第一艦隊與第二艦隊的北洋水師也算實力強大,其水師編制內皆為系統戰艦,擁有一艘三級旗艦、一艘五級旗艦、五艘四級戰列艦、十艘五級艦、三艘臼炮艇、四艘六級艦
與五艘短重炮護衛艦,攏共二十九艘各級戰艦。
這二十九艘各級戰艦別看數量不多,他們的火力可是能夠在東亞的海洋上橫行無阻的,就連西方國家在東亞的海軍力量也無法與之抗衡,要知道,就單單最高階的三級旗艦,船上裝載的火炮就足足有74門,包括32磅炮、18磅炮與9磅炮。
將這北洋水師的所有船載火炮都加起來,那可是足足有1124門火炮,如此強大的火力若是用來炮擊沿海城市,只需要不到半天時間,射程範圍內的城區都將化為廢墟。
由此可見,北洋水師的火力有多麼的駭人,連堅固的城市建築都無法擋住,更不用說這一時期同樣是以木頭製成的艦船了。
現在的北洋水師的規模還是有點小,再加上面臨著即將與日本開戰的壓力,蘇言便決定對北洋水師進行擴建,他要求水軍都督府在短期內提供一份對水軍的擴建清單,增強北洋水師的規模與實力。
水軍都督府因為一直沒有用武之地,已經清閒了很久,現在好不容易得到了蘇言的命令,黃恩本自然很是重視,用了好幾個晚上,親自編寫了一份對水軍建設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