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百五十五章 登陸遼東

武安二年七月,李定國在安南勢如破竹的同時,夏軍也開始謀劃新一輪的對清作戰。

從前線撤回來的第三鎮已經完成了換裝,屯兵於江寧的城北大營,等待著下一步的作戰計劃。

此時,夏軍的兵鋒還被擋在山海關外,山海關不愧為天下第一關,即便有大量攻城器械的輔助,夏軍仍然遲遲無法攻克該關隘。

鎮守山海關的清軍將領是鎮海將軍,固山額真石廷柱,此人自投降清廷以後,一直跟隨清軍南征北戰,戰功赫赫,而且他本家就是滿人,後面遷居遼東才改了漢姓,憑藉著這層身份更加深得朝廷信任。

經歷了吳三桂背叛等一系列事情,退出關外後,清廷上下敵視漢人的風氣愈發濃烈,軍中要職皆由滿人掌握,朝中的漢臣處境也越發堪憂,經常會被同朝為官的滿人排斥鄙夷,在政務上展開攻擊。

毫不誇張的說,現在清廷國內的種族歧視的風氣要比入關前的崇德年還要嚴重。

連漢臣的地位都開始動搖,更不要說是底層的漢人百姓了,他們屢遭欺壓,幾乎每天都有漢人逃亡,但他們很快就會被抓回來,以嚴刑懲處。

在這種情況下,漢人中對於南朝的思念也就越來越濃重了。

蘇言雖然不清楚這一切,但他肯定不會放任北邊的漢人同胞繼續飽受欺壓,既然前線兵馬遲遲無法攻克山海關,那麼就乾脆繞過關隘,在清廷的後方登陸。

清廷在丟失了關內各省後,其靠繳獲組建而成的水師也隨之崩盤,在那遼闊的渤海上,夏軍的戰艦能夠肆無忌憚,打無敵手,在這種依仗之下,蘇言才敢提出登陸的作戰計劃。

在總都督府與水軍都督府一同進行的作戰會議上,蘇言提出了他的計劃,此次登陸作戰將由第三鎮執行,他們需要在山東登州府登船,隨後在第二艦隊(即在山東招募的戰艦組成的新艦隊)的掩護下橫穿渤海,在遼東的金山衛登陸。

金州衛,即後世的大連,這裡海岸線蜿蜒曲折,有著多處天然港灣,不過或許是因為與山東隔海相望,又或者是較為偏僻,清廷並未重視對這裡的建設。

攻取金州衛,夏軍能夠在遼東半島取得一個立足點,並利用此地的天然港灣建造港口,讓水軍能夠源源不斷的從山東運送大量的軍械補給和兵源。

參加會議的眾人都是經驗豐富的將領,他們在聽完了蘇言的計劃後,都明白登陸金州的好處,紛紛表示贊同。

眾人都沒有異議,這個作戰計劃便就此成立,不過蘇言提出的計劃只是粗略的大綱,真正執行下去的內容和細節就需要靠總都督府與水軍都督府聯合商議了。

……

兩個部門的聯合商議的效率並不慢,幾天後,蘇定遠就向蘇言彙報了他們商議出來的結果。

此次渡海登陸將投入第三鎮一萬一千餘人,第三鎮是由青龍右旅與玄武左旅組成,兩個旅都全員換裝了二式步槍,沒有直屬騎兵,附屬了各式火炮上百門,這些火炮除了系統炮兵外,基本都是從秦軍和周軍手中繳獲而來的。

毫不誇張的說,第三鎮的火力,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支軍隊能夠比擬。

除了那些火炮以外,蘇言還準備將四隊帕克爾機槍從蘇辭手中調來,併入第三鎮,他之前將帕克爾機槍交給張煌言,讓他攜帶著北伐就是想要測驗一下機槍的威力。

可誰能想到,張煌言率領的大軍一路勢如破竹,吳三桂完全沒有和他交手的打算,隨後也都是一路攻堅,那帕克爾機槍也因此沒有了用武之地。

與其繼續留在蘇辭麾下吃灰,倒不如調給第三鎮,讓第三鎮帶去遼東試驗一下這種新式武器。

言歸正傳,第三鎮渡海登陸之時,由五艘五級艦、五

艘四級艦和三艘臼炮艇組成的第二艦隊將全程負責護衛,他們在護衛大軍登陸以後也不會馬上回港,而是在遼東沿海遊弋,對遼東沿岸的清軍城池展開炮擊,向遼東漢民強勢宣告夏軍到來。

此次作戰的指揮官人選上,水軍是毋庸置疑的第二艦隊提督劉成棟,他是第二艦隊的十三艘戰艦內由系統自動選擇出來的能力最高的人,考慮到國朝還是缺乏優秀的海軍指揮官,蘇言便沒有更改第二艦隊提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