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漢國橫跨數百年的時空,無數的傳說在兩漢時期誕生,甚至還有“季漢”延命數十載!
不像是晉國一般,稍微一壓迫,國內世家豪族一逼迫,就無條件投降了!
漢國不會這般行事的,當然這還有漢國沒有如同晉國一般,南北皆陷入苦戰,國都被圍困,境內世家皆反叛,藩王棄地,名將無法作為!
漢國不可能如此的,漢室諸多藩王各有才幹,要不然在被大軍奇襲之下,漢國在黃河以南的地盤仍舊沒有全部陷落!
不過,如今,卻是隻能撤退了!
“詔命,豫州牧諸葛亮遷車騎將軍,統御沿河軍隊部署,防禦敵軍!”
“詔命,驃騎將軍衛青統御禁衛軍十萬,徵兵五十萬,輔兵五十萬,北部各部署,烈王劉備監軍,上下一心,收服三關!”
是戰是降,爭論了三天之後,也終於做出了抉擇,劉邦一聲令下,大漢國的戰爭機器開動了起來!
大漢國的底蘊很是深厚,各處的糧草充足,民夫不計其數,雖然中原丟失了,但是動員出百萬軍隊還是不成問題的!
漢國的禁衛軍常備的本來是隻有十萬的,不過戰爭開啟之後,又擴編了十萬,這二十萬可都是傳奇兵種,這也是一個大帝國的底蘊所在!
像是玩家,能有一隊傳奇兵種已經是大佬級別的人物了,根本想象不到成千上萬的傳奇兵種組成軍隊的情形!
此時,雁門、寧武、偏關這北部三關此時都在加緊修建防禦工事,各種守城器械、糧草、輔兵從上郡渡河而來,一隊隊投入三關!
大隋女帝此時也動員了關中部署,並詔命漢中、涼州各州郡相繼動員,各軍各部相繼派出援軍北上經上郡投入三關!
新建立的黃河艦隊此時也動員起來,沿河逆流北上,騷擾漢地邊境!
衛青統御先期動員來的十萬禁衛軍和二十萬普通漢軍以及二十萬輔兵先期北上,目標直指三關!
寧武關是三關中歷代戰爭最為頻繁的關口,當時北方諸民族只要南下,必經三關;偏關由於有黃河作為天險,只有冬季的時候,騎兵才可以踏冰而過;而雁門以山為天險,騎兵難以突破。
只有寧武關所靠的恢河是季節性河流,在恢河斷流的季節,騎兵就能沿河谷揮師南進,直抵關下,若是以原本的疆界,恢河河谷可容“十騎並進”,所以在歷史上的大多數時候,寧武關成為草原遊牧民族和中原農耕民族交戰的主要戰場。
歷史上因鮮卑、突厥、契丹、蒙古等遊牧民族封建主南下掠擄,經常選擇寧武關為突破口,所以在很多歷史時期,這裡的戰爭幾乎連年不斷。
不過此時又不同了,江湖地圖是在原本基礎上擴大了十倍的大地圖,任何一條小河此時都成了難以測度的天險!
各個河流的源頭都是來自於高山之上的積雪,原本的高山並不高,並不能有多少積雪,此時卻不同了,高度增加了十倍的高山,此時的積雪足以讓一個間歇斷流的小河成為大江!
所以寧武關也成了天險!
大隋工部大匠並民夫夜以繼日的勞作,不單單是擴充了寧武關的關牆,還擴充套件了寧武關的護城河,並讓本來就在兩山之間的寧武關直接連線上了兩山的斷崖,兩山之上也修建了堡壘,如今一隻鳥都不能從這裡飛出去!
寧武關以北的馬邑郡此時也被攻下了,三關以北的各個郡縣此時基本上都已經換了主,也就是大同重鎮還孤懸在外!
寧武關位於兩山夾道之間,兵力開展不開,衛青只遣一偏師前去,大軍的第一目標也不是這裡,偏關之前倒是一片大平原,適合大軍團展開,不過沿途山路蔓延,大軍也不好進發,所以衛青選擇的第一目標是雁門關,而選擇雁門關還可以得到大同方面的大軍援助!
半月後……
戰局始終沒有開啟,一隊一隊的戰軍被投入戰場,卻像是落入了磨盤,轉瞬就不見了蹤影,時間一點點的過去,冬日晝短,已經是午後時分,隋漢兩軍又已經廝殺了半日之久,這場會戰卻仍看不到終結的跡象。
潘鳳手持兩柄大斧衝殺在戰場中,戰袍被鮮紅的血染得透黑,臉頰上的一道長長的傷口,血肉外翻,深可見骨。
呼吸彷彿帶著火,灼燒著喉嚨、灼燒著氣管、灼燒著肺,渾身如同水淋,浸透了汗水,他胯下的戰馬,口鼻中噴出長長的白氣,就這半日的戰鬥,潘鳳已經換過了兩匹馬,這第三匹看樣子也已經快要支援不住了。
他的斧頭過於沉重,加上身上的重甲和他本身的體重,為了不過於損傷馬力,他不得不多準備幾匹好馬兒來更換!
一斧將對手的右臂斬下,另一把斧隔開了一支流矢,又低頭讓過迎面而來的刀鋒,但背後一聲風響急撲而下,那是鐵鐧破風的聲音,風聲猛惡,潘鳳渾身寒毛豎起,閃避已是不及,埋下頭聳起肩膀,將背甲架起,硬生生捱了這一下。
力逾千鈞的一擊重重的打在了潘鳳的後背,厚實的背甲被砸得反彎過來,一股腥甜隨即湧上喉間,人也一下趴在了馬背上,胯下的戰馬腰背一沉,希律律的慘叫了一聲。
潘鳳緊緊咬著牙關,大斧反手揮起,只聽得一聲馬嘶,眼角的餘光便看見追在身後的戰馬人立而起,將馬背上的騎將拋到了地上。
衝得太快了,口角溢血的潘鳳直起腰背環顧左右,心中頓時一冷,竟是孤身一人陷入敵軍重圍之中,跟隨著他的一隊騎兵,全都沒有跟上來,周圍的隋軍看著潘鳳皆是雙眼發亮,身上看著就很不錯的甲冑和高頭大馬讓潘鳳在漢軍中如同一堆煤石中的那一顆鑽石般異常顯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