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九七章 大明的武裝力量

大明掌控著全世界上最好的農牧業區,農業和畜牧業都高度發達。

過去幾年還實現了全面的機械化。

皇莊和朝廷分別供應一千萬完全脫產的常備軍都沒有什麼壓力。

與此同時,大明實行的還是實行義務兵役制,最基層的大頭兵是三年一期。

每年都要招納和退役一大批人。

所有服過兵役的人,在三十五歲之前都屬於預備役。

海外所有十五歲以上,六十歲以下的移民,都接受過基本的軍事訓練。

其中的青壯年更是大部分都有民兵編制。

如果有戰爭需求,預備役可以迅速上戰場,民兵可以扛槍接收佔領區並維持秩序。

與此同時,陸軍、海軍、空軍的裝備,都已經拉到了二戰早期水平。

裝備的數量也已經達到了世界大戰的末期的級別。

歷史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參戰雙方都是已經拼盡全力了。

二戰結束的時候,美利堅爆出了一千萬軍隊,以及一千萬噸的各種船舶。

歐洲戰場上有十萬多架飛機參與了戰爭。

戰爭結束之後,這些軍隊和裝備馬上就開始被大規模裁剪和清退了。

因為他們無法維持這種規模的力量。

但大明現在是在和平狀態下正常的維持著這種規模的軍事力量。

因為大明的人口比二戰的美利堅、露西亞、聯合王國、德意志、義大利、腳盆雞這些主要參戰國的總人口加起來還要多一倍。

實際掌控的有效資源同樣能比他們多一倍以上,技術水平也比他們更高。

大明有能力維持這樣規模的軍隊。

當然,有能力去做,不代表真的要去做。

大明的本土、新天府、天南地區,基本都是絕對安全區,基本不需要多少常備軍。

就算是把軍隊數量砍掉一半也完全足夠使用,仍然能夠整體壓制泰西各國。

但是,大明的前任皇帝,朱靖垣的老爹朱簡炎,其實有意用軍事競賽拖垮泰西諸國。

泰西諸國又簽了海軍條約,導致了一輪事實上的海軍擴張潮。

再加上露西亞、普魯士等國,本來就有自己的戰爭目標,本身傾向於擴軍。

大明為了應對和威懾他們,也在對等的擴張自己的武裝力量規模。

於是就導致了目前的這種結果。

目前的軍事力量規模,仍然是大明能夠相對容易承擔的。

但是在朱靖垣看來,卻多少有些浪費。

朱靖垣有後世的經驗,在二戰時代的技術水平上,絕大部分武器裝備,仍然需要足夠大的規模才能形成優勢。

最典型的裝備,就是這時候動輒五位數,甚至高達六位數的飛機。

導彈、制導炸彈、高效能無線電探測裝置成熟後,作戰飛機數量會直接縮減一個數量級。

海軍方面的大量戰列艦,以及一萬多噸的火炮巡洋艦和驅逐艦,也有類似的情況。

制導武器量產服役之後海軍對數量的需求也會縮減一個數量級。

這個時代爆出來的千萬噸戰艦和十萬飛機,過了這個時代就會迅速的被淘汰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