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九零章 君權與相權

兵部負責軍事預算,只需要聯絡總督,也不需要在意都護是誰。刑部和都察院只需要聯絡提刑官,也不需要理會政務和軍務的事情。

對於各個部門而言,九個大域就是多了九個聯絡人,增長幅度完全可以接受。

反過來看,大域的主管們,也都只是分管某一攤子事情,需要聯絡的部門仍然只有幾個。

所以大域的事務直接送給分管部門的方式不會有問題。這些事務到了對應部門之後,其中需要九卿做決定的,才會送到對應九卿面前。

九卿也是各自分管幾個部門的一攤子事情,主要經常對接只有五六個部門的尚書,最多再加上總共十幾個侍郎,以及幾個經常來送檔案的文書人員而已。

他們同樣能夠相對輕鬆的應付下來。最後,只有朱仲梁和朱簡炎專門列舉出來的,皇帝認為應當和有必要直接讓皇帝知曉,需要直接交給去做決定的特殊事務,才可以透過大域分管九卿直接送到皇帝面前。

這些事務的決策權仍然留在皇帝手中,而不是交給分管的九卿們去行使。

分管大域的九卿,是皇帝與大域直接溝通的橋樑,是皇帝與大域聯絡的中間人。

大域的官員太多,直接找皇帝,皇帝管不過來,所以讓分管九卿做中轉。

最終,九卿與分管大域的直接關係,被朱簡炎定性成了轉達、協調、安撫的作用。

絕大部分情況下,雙方不會產生直接聯絡。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雙方的關係才會真正體現出來。

這個關係在平時不重要,在特殊的時候非常的重要。他們是大域官員跳過中央職能部門直接到皇帝面前的通道。

對皇帝而言,這是讓大域的主官們和中央各部的官僚之間制衡的手段,也是在具有很大實權的九卿們之間的制衡手段。

如果職責對應的中央部門不負責,事務對應部門的分管九卿不負責,大域的官員就可以透過自己大域的分管的九卿,把事情捅到皇帝面前。

分管九卿和事務部門對應九卿,絕大部分情況下都不會是一個。朱簡炎和朱仲梁考慮好了實設九卿的定位之後,繼續考慮的就是本土直轄省份的定位了。

總體而言就是要提升他們的地位,確保他們擁有真正的直轄身份。最簡單直接的方案就是提升官員的品級。

本土省份布政使、都指揮使、按察使、巡按御史全都提升到正二品。與大域的總督、都護、提刑官等主官,以及中央衙署的尚書們平級。

其他直轄省分的中下級官僚品級也都比大域官僚高一級。大域主官可以透過分管九卿,將特定的事務直接送到皇帝面前。

那直轄省分的布政使、都指揮使、按察使、巡按御史,也可以將同類事務直接投遞到內閣,透過特定的內閣大學士們轉達給皇帝。

每個內閣大學士負責接收兩到三個本土直轄省份的特殊報告。決策權當然同樣全部留在皇帝手中。

這種策略也是理所當然的思路。外朝增加了從一品甚至可能會成為正一品的實權官僚,那作為皇帝貼身幕僚的大學士們的身份也應該對應的提升。

所以朱簡炎和朱仲梁同樣考慮了內閣的地位和職責的調整。仁武朝之前,內閣大學士本身的品級只是正五品,但是正常情況下都會用尚書、侍郎加銜提升到正二品待遇,甚至可能用三公、三孤加封到一品。

仁武朝之後,不再給內閣大學士價外朝的官銜,但是本身的品級全都提到了正二品,退休之前根據情況給榮譽加銜,從一品或者正一品。

以後將會根據實際情況,在任職之後就實際加封到從一品,在退休之前會選擇性的加封到正一品,甚至可能給與爵位。

幕僚分權是所有人都試圖避免,但是也都無法完全避免的現實。世祖皇帝雖然把內閣大學士打回了幕僚的原型,並身體力行的保持了幾十年,但卻並沒有留下不準再給大學士權力的祖制。

在一大堆違背祖制的改革之中,給大學士們增加一個傳達特殊訊息的職責,這根本就不算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比這大的事情太多了。

如果皇帝是董事長兼總裁,那以後得實設九卿,相當於分管幾個部門的副總裁。

以前的內閣大學士算是總裁秘書的話,以後就可能會變成總裁助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