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稿子是不止時光網,基本上所有關注電影的專業媒體,綜合媒體,都參與報道了,只是前後幾天的區別。
有單純關注《夜晚》這種一錘子買賣營銷方式的。
有對流量演員探討的——也不是單純否定,也不是單純肯定,因為季銘的存在,讓這個簡單的報導都沒有了空間。最後基本都是說,流量如果擁有表演實力,還是能夠錦上添花的。
反而是一下子觸及到了流量演員的本質。
扛票房是扛不了的。
決定票房是決定不了的。
但如果片子質量可以,表演水準可以,那麼流量演員將能夠讓電影有更多曝光機會,酒香也怕巷子深嘛,有流量在,就可以減少成為遺珠的可能性——媒體普遍談到了兩個例子,一個就是《百鳥朝鳳》,當初製片人一跪,引發滔天物議,成功將票房提高了很多。如果說有一個頂流在的話,可能不需要如此。另一個就是《白日焰火》,這個由廖帆主演,擒下柏林金熊最佳影片的華語佳作,最後也不過是剛剛破億的成績,同樣在三大上大放光彩的《遇仙降》,最早的票房預期也是高於1億的,這就是季銘作為頂流帶來的曝光度和排片考慮。
錦上添花可以,雪中送炭很難——這就是流量於電影的意義。
所以說為了請流量,犧牲掉製作電影的經費,那是本末倒置,取死之道。
這種現象級的討論熱度,其實也是幫助《遇仙降》票房大爆的因素:
“今天去看電影吧?”
“有什麼電影可看的?”
“看報道都說《遇仙降》還不錯,要不去看看?”
“藝術片兒啊?”
“嗨呀,加強加強藝術修養嘛,去不去?”
“行吧,去唄。”
這樣的討論,在很多很多地方存在著,看電影不是剛需,大盤大小不定,能夠把遊移不定的人引到電影院來,那才是大爆的基礎。
……
“季銘,這一次你是第一功臣,”王娟當先提出這個話題:“紅包的事兒,你放心,我來催他們倆,要是手筆小了,看我不罵他們。”
季銘微笑。
“用你在這裝好人。”劉副總也是興奮啊。
宣發有兩種,一種是拿一個分賬比例,另一種就是固定的發行費。當初是基於和季銘的良好關係,而且後面還有《流浪地球》更大的合作,另外就是發行工作也不重,所以京城文化對一個文藝片也沒說一定要你拿出多少錢來,才給你發行,而是定了個2.5%的比例。
通常來說,一部片子,票房中製片發行能有36%左右,發行分賬在1.8%到5.4%之間,2.5%這個數字是比較客氣的。
劉副總的興奮中,其實還有一點點心疼。
但相對於巨大的回報來說,已經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事情,這是白撿的錢啊。
“絕對讓季銘滿意。”喜田張總也是大口包攬:“季銘好歹也是我們喜田自己人,這個不用王總你來幫他。倒是你們,如果小氣了,你們別忘了,季銘可是跟我們一家的。”
季銘繼續微笑。
不搭腔。
今天來之前,他跟楊如意有一個對話,他也是第一次對楊如意產生了敬佩的情緒。
出門之前,楊如意讓人出來,就他們倆在辦公室裡。
“今天如果談到什麼紅包啊之類的,你都不要接話。”
“……什麼意思?”
楊如意舔了舔嘴唇,有點緊張:“現在情況不一樣了,哪怕說五個億的票房,喜田大概能分到16,17個點,那就是8000萬左右,去掉1000萬的成本,淨利潤7000萬,比公司去年一年賺的還多,都不說了,算是他們命好,咱們那個紅包走人也行。可是現在,15個億的預測,甚至可能更高,你知道麼,光喜田,就能拿到3倍,2.4個億!!”
“啊。”
“天下哪有那麼便宜的事情,你當初的片酬只有100萬,但是這15個億裡面,你是頭號功臣,不可能讓他們一個紅包給你打發了。”
“……但是合同裡說明了呀。”
楊如意說到關鍵了:“對,合同裡是這樣的,如果咬死按照合同辦事,也可以,我把你的新電影計劃丟出去,明確告訴他們,不好意思,我們另外找人合作了。你是能扛得起15億體量藝術片的人,按合同辦事,那就按合同辦事好了,便宜就讓他們佔一次,以後他們再有片子找你,也按照合同辦事,一個億就是一個億,沒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