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戴著老花鏡,湊在玻璃器皿上觀看著。這些器皿裡放著玉米糖漿,現在上面都結了厚厚一層綠色的菌毛。
“累成、宜安,準備的如何?”李時珍看了一會,叫著兩位助手兼學生的名字。
李碩,字累成,萬曆大學醫藥學院製藥專業第一期畢業生。
劉臨福,字宜安,製藥世家出身,後到醫藥學院進修。
“老師,我們把甲六十一號菌和甲三十五號菌攪拌,總共得到了五百六十五克含菌液,先用醋酸和石灰水,進行初步提純,再用絲綢和炭粉過濾膜五次過濾.”
按照化學所的說法,醋酸是弱酸性,石灰水是弱鹼性,用它倆可以把菌液裡溶於酸和溶於鹼的雜質提煉出來。
此前的試驗證明,能起殺菌作用的菌液精華,似乎不溶於弱酸和弱鹼,所以如何提純成了大問題。
“嗯,甲六十一號菌,和甲三十五號菌,是產菌量最多的兩種菌種,此前的試驗效果也非常明顯。
今天老夫從化學所裡要來了兩種合劑,全部試一試,看能不能把提純這個大難關闖過去。”
“是。”
“那兩瓶是鹽酸,強酸之一,非常危險。你們要特別當心。那四瓶是丁醇,毒性不明,也要小心。”
“學生們記住了。”
鹽酸是強酸,能提純菌液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只是試一試,驗證它確實不行。
大家更多的希望寄託在丁醇上。
鹽酸倒出一百毫升,丁醇倒出兩百毫升,分別倒入一百毫和兩百毫升過濾後的初步提純菌液。
充分融合後,靜待了半天,鹽酸還是鹽酸,丁醇溶液器皿底部出現了大量的白色粉末。
這是前所未有的情況。
眾人面面相覷,交換著喜悅,激動萬分。
兩位研究員戴著乳膠手套動手,把丁醇溶液用絲綢包活性炭的過濾膜過濾,得出二十多克晶狀白色粉末。
小心翼翼地拿著這些白色粉末,大家來到另外一間實驗室,這裡有好幾臺高精度顯微鏡。
一位研究員拿出一塊玻璃薄片,用玻璃乳膠吸管從一個玻璃器皿裡吸出一滴溶液,滴在薄片上。
溶液裡全是從傷口裡提取的金黃葡萄球菌和鏈球菌,用培養液培養著。
如此操作,做成十個薄片放好。
用精密天平稱出零點五、一克、一點五克、兩克等十種不同分量的粉末,加入十毫升的百分之零點九的生理鹽水。。
再把這些融合好的粉末鹽水合劑,各吸一滴,滴入到那十個玻璃薄片裡。
等了一個小時,兩位研究員把薄片分別放入顯微鏡下,觀察起效果來。
李時珍等人站在旁邊,屏住呼吸等待結果。
室內十分安靜,眾人極力控制的呼吸聲,居然都清晰可聽。
時間在一分一秒的過去,可觀察的兩位研究員一直在埋頭觀察,沒有什麼反應。
還是沒有效果?
眾人的心,忐忑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