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道林指著鍋爐說道:“這個鍋爐就是個大難題,最初想著用鋼直接鑄造,可是需要放入銅柱,需要安裝排氣口、閥門和管道,必須留好幾道口子。
經過十幾次試驗,都失敗了。鑄造鍋爐根本行不通,一是這些口子很麻煩,二是這樣特形鑄造,很難確保鋼裡有沒有氣泡。
這是鍋爐,會爆的,怎麼敢叫鑄鋼裡有氣泡。
於是就想著用軋鋼廠出來的鋼板,捲成圓筒再透過焊接方式製成鍋爐。可是怎麼焊接?又是一個大難題。
化工所接到任務,就用焦煤和石灰石鍛造,幾經試驗,終於製成了碳化鈣石,遇水可以產生乙炔氣體,點燃後產生高溫,可以融化鋼條
試驗了十幾次,炸了五六次,傷了十幾人,終於製成了乙炔焊接裝置
鍋爐做成後,動輪、氣缸我們都是用鑄造工藝製成,再透過大型刨床、精密鏜床將其加工。
氣缸裡面的活塞,我們用車床、磨床進行精密加工,使其能夠與缸壁嚴絲合縫.
還有管道、閥門、儀表等各種配件,許多都是工匠們一點點打磨出來的。
可以說,沒有灤州那些工廠,蒸汽機車設想再絕妙,我們也無法實現。
從第一臺蒸汽機用於礦井抽水,到蒸汽機車原型機出來,我們走了五年。
但是在最後驗收時,我們發現蒸汽機車雖然能跑,可就是跑不快。一查原因,密封性很差,許多地方機械加工的精度提不上去,總是有縫隙漏氣,氣漏完了怎麼會有力?
還有輸送高壓氣體到各車廂底部當制動動力的管道,都是鐵管,堅硬卻很脆,隨著車廂東搖西擺,很容易就變彎折斷。
它一斷,制動就完成不了,就是一場大災難種種難題,幾乎讓我們絕望!”
黃道林娓娓道來,眾人聽得也很入神。
“我們絞盡腦汁,最後的臨門一腳就是踢不出去。去年十月份,化工所第三組研究出橡膠硫化工藝,製成熟橡膠。
熟橡膠非常有彈性,在一百五十度的溫度內不受任何影響。我們用這些熟橡膠製成了密封圈和密封墊。
雖然東西小,但是把各處的漏點全部堵上,這裡堵一點,那裡堵一點,漏掉的蒸汽越來越少,我們的前進一型蒸汽機車的動力全提上來了。
用熟橡膠製成軟管,把高壓氣體輸送到各車廂底部。由於它柔韌有彈性,我們在橡膠管外面加上一層鋼絲網,等於給它套上一層連環軟甲.
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逐一解決,終於在萬曆四年十二月,前進一型蒸汽機車一口氣跑了一百六十公里,跑出了八十八公里的最高時速,完美!”
黃道林無比地感嘆,“前進一型蒸汽機車的研製,我們深刻地體會到,工業不是出多少煤,煉多少鋼這麼簡單。
它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它需要數學、物理、化學、機械等各科技術並肩發展,相輔相成,就像一塊塊基石和磚,最後築成了工業高塔!”
“說得好!”朱翊鈞率先鼓掌叫好。
眾臣面面相覷,目光閃爍,神情各異,但是都跟著一起鼓掌。
這時楊金水湊到朱翊鈞跟前。
“皇上,排程室那邊傳來訊息,發車時間就到了,要不我們先上車,在車上說。”
“好,上車說。”朱翊鈞揮揮手。
“皇上這邊請。”楊金水在前面領著朱翊鈞和眾人往後走。
客車車廂也是直接跳躍,跳過歷史上最初的由馬車車廂升級的英式包廂車廂,直接跳到成熟期的美式車廂。
普通車廂是四軸,跟六七十年代的硬座車廂相似,座位和行李架是鐵架木製,窗戶上下開。
機車後面第一節車廂就是普通座位車廂,裡面坐了一連勇衛營。
第二節是普通餐車,給勇衛營和隨從秘書們提供飲食。
第三節是普通臥鋪車廂,十一隔,對開上中下三層臥鋪,可供六十六人休息。
第四節是普通座位車廂,每車可坐一百一十二人,
兩節車廂乘坐的都是司禮監、通政司的隨從們。
白天在第四節車廂值班,晚上輪流在第三節車廂休息。
再過去就是豪華型六軸車廂,總共六節,仿製普爾曼臥鋪車廂。
第五節是丙等臥鋪車廂,總共十間包廂,每間對開上下鋪,總計四個鋪位,可以住四十人,住的是級別高一點的隨從官員。
第六、七節是乙等臥鋪車廂,總共十間包廂,每間對開兩鋪,每車可住二十人,總共可住四十人,安置了所有資政學士和大學士。
學士兩人一間,大學士一人一間,還有部分級別高的非資政局隨從,比如楊金水、祁言、林福、黃道林等人,也安排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