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解釋道:“心是陽剛之髒,小腸是它的好幫手,兩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所以心疝時,小腸那兒也會有反應嘛。”
黃帝接著問:“那要是胃脈有問題呢?啥症狀?”
岐伯答得乾脆:“胃脈壯實就是胃脹,虛弱則拉肚子。”
黃帝好奇心爆棚:“那病要是嚴重了,還會怎麼變?”
岐伯開始列舉:“風邪重了會忽冷忽熱;熱邪過頭成消渴;氣血逆亂會頭疼;長期受風變拉肚子;血脈受風變麻風病。這病的變化,比翻書還快,數不過來呢!”
黃帝又問:“那些癰腫、筋攣、骨痛的毛病,咋來的?”
岐伯:“都是寒氣作祟,外加八方邪風搗亂。”
黃帝追問治療之法:“那怎麼治這些四時之病呢?”
岐伯:“用相剋的原理來治,比如寒病用熱藥,就這麼簡單粗暴,效果槓槓的。”
黃帝繼續挖坑:“那如果有人五臟本就有舊疾,又新添了病,脈象膚色都變了,怎麼分辨是新病還是舊病復發?”
岐伯笑了笑:“問得好!脈象微弱但膚色沒變,是新病;脈象強但膚色差,那是久病;兩者都差,也是久病;兩者都好,那就是新病啦。還有,肝腎脈同時出現異常,臉色青紅,怕是要受外傷,見血還好,不見血可能是水溼太重了。”
黃帝聽得津津有味,岐伯又補充:“這診脈啊,就像看地圖,尺脈兩邊管季肋,尺外腎裡腹。中附上,左外肝內鬲,右外胃內脾。再往上,右外肺內胸,左外心內膻中。前面管前面,後面管後面,上上下下,從頭到腳,一清二楚!”
黃帝點頭:“哈哈,老岐,你這醫術加段子,真是讓人慾罷不能啊!”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脈象顯得“粗大”,那就像是說:“哎呀,體內的小溪流變成大河了,陰水不夠多,陽火卻旺得很,這就是‘熱中’的表現,像吃了頓超辣的火鍋,心裡頭那個熱乎啊!”
再來說說“來疾去徐”,就是心跳得像兔子一樣快,但回落時慢悠悠的,這種上面火急火燎,下面卻虛得很,容易讓人“暈頭轉向”,甚至得“顛癇”這種高難度的舞蹈病當然,這是開玩笑的說法)。反過來,“來徐去疾”就像是慢動作進場,突然加速離場,上面虛飄飄,下面卻實打實地撐著,這樣的人啊,最怕風了,一吹就哆嗦,陽氣不夠堅挺嘛!
還有啊,如果脈象又沉又細又數快),還帶點散亂,那就是“少陰厥”了,像是體內開了場混亂的派對。更混亂的是,如果這脈象還帶點寒熱交替,那就是冰火兩重天的體驗了。浮而散的脈象,就像人突然眼前一黑,要“暈菜”了。
說到脈象的“浮”和“躁”,浮在表面的熱乎勁,那是陽氣的鍋;而“躁”得厲害的,往往是手上的事兒當然,這裡指的是脈象特徵啦,別想歪了)。細而沉的脈象,就像是深藏不露的疼痛,直戳骨頭;如果這脈象還靜悄悄的,那就是腳底的秘密了。
再來看這“數動一代”的脈象,像是陽脈在搗蛋,搞不好就要拉肚子或者拉膿血了,可得小心。脈象過強,按下去澀澀的,那是陽氣過剩;滑溜溜的,則是陰氣太足。陽氣多了,人就熱得冒汗;陰氣多了,就汗多身涼。兩者都多?那就尷尬了,無汗還冷,像是被冷風吹過的夏天。
最後,這脈象還能玩“推箱子”遊戲呢!往外推不動,內裡卻滿滿當當,說明心腹有積;往裡推輕鬆,外面卻沒感覺,那就是身體在發熱。往上推不動,下半身卻清涼如水;往下推順暢,頭項卻痛得要命。要是按到骨頭附近,脈象微弱,那就是腰脊痛、身體麻木的預兆了。
喜歡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請大家收藏:()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