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之氣”,簡單來說,就是一年中的某個特定時段,老天爺開始施展它的“政令”了,就像現在的環保局釋出空氣質量報告一樣,只不過這次是關於風的。
風,那可是自然界裡的一位調皮鬼,時而溫柔如初戀的微風拂面,時而狂野得像搖滾樂現場的風捲殘雲。在這個“三之氣”的時候,風這傢伙就開始頻繁地出來溜達,而且還不是那種簡單的散步,是帶著點力量和節奏的“時舉”——就是時不時就給你來個驚喜,吹得你頭髮凌亂,衣服飄飄欲仙。
但你知道嗎?這風啊,可不僅僅是外在的搗亂分子,它還能悄悄溜進咱們的身體,搞點小動作。這時候,咱們的老百姓們就容易患上一些“風”引起的毛病,比如眼淚不受控制地往外流,就像是看了一部超級感人的電影,但其實啥也沒發生;還有耳朵裡嗡嗡作響,好像總有隻小蜜蜂在裡面開音樂會;手腳呢,時不時就來個“自由體操”,自己動起來,讓人一臉懵圈;最難受的是,頭還會暈乎乎的,感覺自己像是坐上了旋轉木馬,停不下來。
說到這兒,你是不是已經開始擔心自己的耳朵、眼睛和腦袋了?別急,咱們老祖宗早有對策。在古代,他們可能會推薦按摩一些神奇的穴位來緩解症狀,這些穴位放到現代,名字雖然沒變,但咱們得用更接地氣的方式來理解它們。
比如說,“風池穴”,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像是風的秘密基地,藏在咱們後腦勺下方,兩根大筋的外側凹陷處。想象一下,你站在海邊,風從背後吹來,剛好吹進這個“池子”裡,如果你能在這裡按一按,就像是給風設了個路障,讓它別那麼輕易地溜進你的身體。每天用指腹輕輕揉個幾分鐘,保證你耳朵裡的“小蜜蜂”安靜不少,頭也不那麼暈了。
再來個“睛明穴”,顧名思義,就是眼睛的明亮之穴,位於咱們的內眼角上方,鼻樑旁邊的小窩裡。這穴位就像是給眼睛裝了扇窗戶的開關,輕輕一抹,就能讓眼淚不再氾濫,眼睛也變得更加有神。
當然,除了按摩,咱們的老祖宗還愛用草藥來調理身體。針對這種情況,他們可能會開出一個叫做“防風通聖散”的方子。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像是武俠小說裡的秘密武器,專門對付那些“風”帶來的小惡魔。
防風通聖散的配方可不簡單,裡面有防風、荊芥穗、薄荷、麻黃、大黃、芒硝、梔子、滑石、桔梗、石膏、川芎、當歸、白芍、黃芩、連翹、甘草、白朮等十七味藥材注意,這裡我列舉的是主要藥材,實際配方可能根據醫家和個人體質有所調整)。咱們把這些藥材想象成一群英勇的戰士,防風就像是領隊的大將軍,專門對付那些入侵的風邪;荊芥穗和薄荷就像是偵察兵,能快速找到並清除體內的熱氣;麻黃則是開路的先鋒,開啟毛孔,讓邪氣有路可退;大黃、芒硝這些就像是後勤部隊,負責清理戰場,把體內的垃圾排出體外……
換算成現代的計量單位,大致可以這樣配置:防風、荊芥穗、薄荷各6克,麻黃、大黃、芒硝各9克,梔子、滑石、桔梗、石膏各12克,川芎、當歸、白芍、黃芩、連翹、白朮各9克具體用量還需根據個人體質和醫生建議調整),甘草可以稍微少一些,大約36克,作為調和藥性的使者。把這些藥材放在一起,加水煎煮,就像是在熬製一鍋神秘的湯藥,喝下去之後,身體裡的“風”就被慢慢趕跑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至於脈象嘛,這可是中醫診斷裡的重頭戲。在這個“三之氣”的時段,如果你感覺自己脈搏跳動得有點快,像是被風推著跑,而且摸起來有點浮,就像是水面上漂浮的葉子,那可能就是風邪在作祟了。這時候,找一位經驗豐富的中醫大夫,讓他們幫你把把脈,就像是給身體做個全面的“體檢”,然後再根據情況調整飲食、作息,或者開點草藥調理,保證你又能生龍活虎,不被風吹得暈頭轉向了。
總而言之,這“三之氣”雖然有點小風波,但咱們有老祖宗的智慧保駕護航,完全不用怕。按摩按摩穴位,喝點草藥湯,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就能輕鬆應對大自然的各種小考驗啦!記得,健康是最大的財富,咱們得好好呵護它哦!
說到這“四之氣”,咱們得先想象一番夏日的熱烈場景。這不,夏天一到,那溽熱的暑氣和潮溼的熱氣就像是兩個不服輸的小夥伴,非要在咱們身體的左側上方來一場“誰怕誰”的較量。這較量吧,咱們看著熱鬧,可身體裡的五臟六腑就倒黴了,它們得承受這外來的“熱情”侵擾。
說到這,古代的老中醫們就總結了,這時候的人啊,容易得個啥病呢?“黃癉”,聽著就像是面板被太陽曬得金黃金黃的,還帶點萎靡不振的樣子。不過,這可不是簡單的曬傷哦,它其實是身體內部溼氣太重,脾胃功能受影響,導致的一種黃疸病。然後呢,還有個“胕腫”,這個詞兒現在咱們不怎麼用了,但換個說法,就是腿腳啊、手臂啊這些地方,莫名其妙地就腫了起來,像是被誰偷偷充了氣一樣。
說到這兒,你是不是已經開始擔心自己的小身板了?別急,咱們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可不是光用來嚇人的。既然知道問題出在哪兒,那解決方案自然也就有了。
首先,咱們得聊聊這“黃癉”怎麼治。在古代,有個方子挺有名,叫做“茵陳蒿湯”。聽著就像是大自然的饋贈,對吧?這方子簡單,就三味藥:茵陳蒿、梔子和大黃。茵陳蒿呢,就像是身體裡的清潔工,能把那些溼溼熱熱的東西給掃出去;梔子呢,清心火,還能利尿,幫身體排毒;大黃,那可是個猛將,通腸排便,把體內的垃圾一併帶走。怎麼配比呢?按照古代的計量,大約是茵陳蒿六兩換算成現在的克,大約是180克,當然,實際使用時得根據個人情況調整,這裡只是為了說明),梔子十四枚咱們就大約算它20克吧),大黃二兩60克左右)。把這些藥材煮成湯,喝上幾天,身體裡的那股子“溼熱之氣”就能得到有效緩解啦。
至於“胕腫”嘛,咱們可以按摩按摩身體的某些穴位,幫助氣血流通,水腫自然就消了。比如,有個穴位叫做“足三里”,這可是個養生大穴,位於小腿外側,膝蓋骨下方約三橫指的地方。每天早晚,用你的大拇指或者中指,輕輕按揉這裡,每次個三五分鐘,堅持下去,你會發現,不僅水腫消了,連整個人都精神了不少呢!
當然啦,說到脈象,這可是中醫的獨門絕技。在古代,醫生們透過摸脈,就能知道你的身體狀況。對於“四之氣”導致的身體不適,脈象上可能會表現出一種“濡脈”,就像是摸到了一條溼漉漉的繩子,既不緊繃也不硬實,反而有點軟綿綿、滑溜溜的。這通常意味著體內溼氣過重,氣血執行不暢。這時候,除了上述的藥物治療和穴位按摩,還得注意飲食清淡,少吃那些油膩、甜膩的食物,多吃點利溼的食物,比如冬瓜、薏米啥的,讓身體由內而外地清爽起來。
不過,話說回來,咱們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有時候難免忽略了身體的感受。所以啊,別等到身體給你發出“警告訊號”了,才想起要照顧它。平時就得多留意,多給自己一些關愛,比如定期做做體檢,學學中醫養生知識,時不時給自己煲個養生湯,按按穴位,放鬆放鬆。
還有啊,別小看了情緒對身體的影響。夏天天氣熱,人容易煩躁,一煩躁,氣血就容易淤堵,這樣一來,那“溼熱之氣”就更不容易散了。所以啊,保持一個好心情,也是夏日養生的重要一環。咱們可以多聽聽音樂,看看喜劇電影,或者約上三五好友,找個陰涼的地方聊聊天,喝喝茶,讓心情像夏日的微風一樣,輕鬆愉快。
話說這“五之氣”,就像是四季輪迴中的一場特別表演,主角是燥溼兩位大俠,它們在舞臺上你來我往,上演著一場場精彩絕倫的“更勝”大戲。燥溼嘛,顧名思義,一個乾巴巴,一個溼漉漉,這倆傢伙一碰上,那場面,嘖嘖,比咱家廚房裡的鍋碗瓢盆交響曲還熱鬧!
“沉陰乃布”,這四個字一出,就像是天邊飄來一朵厚重的烏雲,遮住了原本明媚的陽光,整個世界都變得陰沉沉的。這時候,如果你走在路上,說不定還能感受到一股子“寒氣及體”,就像是突然間被冬天的小手輕輕拍了一下,冷不丁地打個哆嗦。別急,這還沒完呢,“風雨乃行”,緊接著,風雨這對黃金搭檔就攜手登場了,它們或輕柔或狂野地穿梭在大街小巷,給這“五之氣”的劇目增添了幾分不可預測的色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說到這裡,你是不是已經開始想象自己穿著古裝,手持油紙傘,漫步在這風雨交加的古街上了?別急,咱們中醫的智慧可不止於此,接下來咱們聊聊穴位和方劑,保證讓你大開眼界!
先說穴位吧,在古代,穴位可都是有著詩情畫意的名字,比如“太溪”、“湧泉”,聽起來就像是武俠小說裡的秘密基地。不過,為了讓咱們現代人好理解,咱們就直接用現代的穴位名稱來聊。比如說,當你感覺體內溼氣太重,像是被一層溼布裹著一樣不舒服時,不妨找找“足三里”這位老朋友。它位於小腿外側,膝蓋骨下方約三寸的地方,輕輕一按,就像是給身體開了一扇窗,讓溼氣隨風而去。當然,別忘了還有“陰陵泉”,它藏在小腿內側,膝蓋骨下方的凹陷處,按摩這裡,就像是給身體請了個專業的除溼機,讓你的身體重新恢復乾爽舒適。
至於方劑嘛,咱們得提一提那傳說中的“五苓散”。這方子,簡直就是古代中醫智慧的結晶,專門對付那些因為溼氣太重而導致的各種不舒服。配料聽起來就像是廚房裡的調料罐:茯苓、豬苓、白朮、澤瀉、桂枝,每樣都有它的獨到之處。換算成現代的計量單位,大約是茯苓18克、豬苓18克、白朮18克、澤瀉30克、桂枝12克。想象一下,把這些材料像調配烤肉方子一樣混合均勻,然後用水煎煮,那蒸汽裡瀰漫的,可不僅僅是藥材的香氣,更是健康的味道。喝上一碗,保證你體內的溼氣就像被溫暖的陽光蒸發了一樣,消失得無影無蹤。
至於脈象嘛,這可是中醫的獨門絕技,相當於給身體做的一次全面體檢。在“五之氣”這段時間,如果你的脈象變得沉而遲,就像是冬天的河水,緩緩流淌,那說明體內寒氣偏重,得趕緊採取措施了。這時候,不妨找個老中醫,讓他們幫你把把脈,聽聽那脈搏跳動的聲音,就像是身體在跟你訴說著它的故事。老中醫會根據脈象的不同,給你開出個性化的調理方案,比如多吃點溫補的食物,或者做做艾灸,讓身體的陽氣重新振作起來。
這“終之氣”,就像是年末的大戲,是大自然舞臺上的壓軸表演。
話說到了這個時候,那可是“畏火司令”的天下啦!這裡的“畏火”,咱們可以理解為一種強烈的陽氣,就像是大夏天裡那股子熱浪,讓人直呼“好傢伙,這也太熱情了吧!”這股陽氣一上來,整個天地就像被點燃了一樣,萬物都跟著興奮起來。“陽乃大化”,就是說陽氣的作用超級強大,讓一切都變得生機勃勃。
你瞧,那些冬眠的小蟲子們,本來應該躲在洞裡睡大覺的,結果被這股子陽氣一撩撥,紛紛探出頭來,一臉懵圈地說:“哎呀媽呀,這天氣是咋回事兒?我這冬眠假期還沒結束呢!”還有那些河流,本該是冰封千里,現在卻流水潺潺,彷彿在說:“冬天?不存在的,我們這兒正春遊呢!”
再看大地母親,也是不甘寂寞,地氣大發,彷彿每個毛孔都在呼吸,釋放著積蓄了一年的能量。小草們更是迫不及待地從土裡冒出頭來,綠油油的一片,像是在向世界宣告:“春天來了,我們又是一條好漢!”人們呢,也跟著這股子陽氣,舒展筋骨,心情大好,彷彿連走路都帶風,整個人都輕盈了起來。
但是呢,好事多磨,這“終之氣”雖好,過頭了也容易出問題。陽氣太盛,就容易引發一些“溫病”、“厲病”,就像是大自然給你點了個“小火鍋”,火候沒掌握好,一不小心就上火了。這時候,咱們就得悠著點,用點中醫的智慧來調理身體了。
假如你真的“上火”了,別急,咱們有個古方叫做“清火湯”。首先,你得準備黃芩15克就像給身體降降溫的冰塊),黃連10克這可是去火的小能手),再加上知母12克它就像是身體的滅火器),生甘草6克用來調和藥性,就像給這鍋湯加點甜味,讓身體更願意接受)。把這些藥材放到砂鍋裡,加上適量的水,小火慢燉,燉到水剩下一半左右,濾掉藥渣,剩下的湯水就是你的“清火神器”了。
說到脈象,這時候的脈象啊,就像是大自然的河流,因為陽氣旺盛,所以脈象往往偏於洪大、滑數。洪大呢,就像是河流在汛期,水量充沛,波濤洶湧;滑數呢,就像是水流速度快,摸起來滑溜溜的。這時候,中醫大夫就會一邊摸脈,一邊心裡嘀咕:“嗯,這脈象,看來是個‘熱情如火’的人啊!”
不過呢,咱們也別被這“終之氣”的陽氣嚇著,畢竟,陰陽平衡才是中醫的精髓。陽氣太盛,咱們就找找陰性的方法來平衡一下,比如多吃點滋陰的食物,像百合、銀耳這些,就像是給身體喝點“涼茶”,降降溫。或者,你也可以學學古人,來個“冬病夏治”,利用這旺盛的陽氣,調理一下那些冬天容易犯的毛病,比如關節炎啊,哮喘啊,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呢!
再聊聊穴位吧,我可以給你推薦幾個“降火穴”。比如合谷穴,它就在你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那個“虎口”位置,按一按,就像是給身體開了個“排氣扇”,把多餘的熱量排出去。還有太沖穴,在腳背上,按揉一下,就像是給身體按了個“重啟鍵”,讓一切重新恢復平衡。
這“終之氣”就像是大自然的一場盛宴,咱們既要享受它的美好,也要學會應對它可能帶來的小插曲。畢竟,生活嘛,不就是一場場的冒險和挑戰嗎?咱們中醫啊,就像是那個智慧的嚮導,帶著咱們在健康的道路上,一路前行,一路歡笑。
喜歡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請大家收藏:()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