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六元正紀大論第七十一(十一)

黃帝說:“嘿,岐伯老兄,我特別好奇,你說的那個天干地支與人體臟腑經絡對應的事兒,能給我詳細講講不?”岐伯微微一笑,捋了捋長鬚,緩緩道來:“這事兒啊,得從天文說到人體,咱們慢慢來。”

“你看啊,比如說甲辰年和甲戌年,這兩年呢,就像是大地母親太宮,現代可以理解為脾胃的強化狀態)特別關照,她的力量直接滲透到了咱們的三陰經裡的太陰經脾經)。這就好比是家裡老媽子親自下廚,給你燉了一鍋熱騰騰的山藥排骨湯,滋補得你脾經舒暢。而壬寅年和壬申年呢,就像是春風拂面太角,對應肝的強盛),這股子力量直接吹進了厥陰經肝經),讓你感覺肝氣疏達,整個人都精神煥發,好像吃了什麼‘疏肝解鬱丸’,還是純天然無副作用的那種。”

“庚子年和庚午年,商音肺的音階)嘹亮,太商之氣加持陽明經胃經),這就好比是給你的胃加了個超級引擎,吃嘛嘛香,消化力ax!這樣的組合,每隔六年就會輪迴一次,就像是身體的小宇宙在按照特定的節奏跳舞。”

“再來說說癸巳年和癸亥年,這時候呢,就像是輕快的旋律少徵,對應心的溫和狀態)悄悄環繞在少陽經膽經)周圍,讓你的心情變得格外舒暢,彷彿是在聽一首《小幸運》,整個人都沉浸在幸福的泡泡裡。而辛丑年和辛未年,則是低調沉穩的音符少羽,對應腎的收斂狀態)穩穩落在太陽經小腸經)上,就像是給身體穿上了一層保暖內衣,溫暖又安心。”

“癸卯年和癸酉年,少徵之光再次照耀少陰經心經),讓你的內心充滿光明與溫暖,就像是隨身攜帶了一個正能量充電寶。這三年一迴圈的規律,就像是自然界的四季更迭,有序而和諧。”

“接下來,咱們換個角度,戊子年和戊午年,太徵的熱烈對應心火旺盛)直接‘空降’到少陰經心經),就像是炎炎夏日裡的一把火,燒得你激情四溢,不過別擔心,這是健康的熱情。戊寅年和戊申年,同樣的火勢還影響到了少陽經膽經),讓你勇敢無畏,就像吃了‘豹子膽’一樣,勇往直前。丙辰年和丙戌年,則是太羽的沉穩對應腎水的深邃)覆蓋在太陽經小腸經)上,像是給身體披上了一層厚厚的鎧甲,保護你免受外界侵擾。”

“丁巳年和丁亥年,少角的清新對應肝的柔和)輕輕拂過厥陰經肝經),就像是春天的微風,溫柔地喚醒了你沉睡的活力。乙卯年和乙酉年,少商的清亮對應肺的清爽)照耀陽明經胃經),讓你的胃口大開,吃啥都香,感覺像是每天都在享用滿漢全席。己丑年和己未年,少宮的醇厚對應脾胃的平和)滋養著太陰經脾經),就像是每天都在喝‘人參健脾丸’的升級版,讓你的脾胃強健如牛。”

“除了這二十四年一次的特殊組合,其他年份呢,就沒有這種明顯的天干地支與經絡的直接聯絡了,就像是普通的日子,平淡卻也有它的美好。”

岐伯說到這裡,黃帝聽得津津有味,忍不住插嘴:“嘿,岐伯,你這說的比故事還精彩,那要是我們現代人想根據這些來調整身體,該怎麼做呢?”

岐伯笑道:“其實啊,理解了這個原理,就可以在生活中加以應用了。比如甲辰年,你可以多吃點山藥、扁豆這些健脾的食物,相當於給自己燉了一鍋‘太宮湯’。壬寅年呢,就多出去走走,呼吸新鮮空氣,讓肝氣舒暢,比吃任何疏肝藥都管用。至於庚子年,不妨多吃點山楂、蘿蔔,幫助消化,讓你的胃經像跑車一樣順暢。”

“至於脈象嘛,其實也是一種反映。比如太徵之年,你的脈象可能會偏洪大有力,這是心火旺盛的表現,這時候就要注意養心安神,別讓心火燒得太旺。而少羽之年,脈象可能偏沉細,這是腎氣收斂的表現,要適當補腎,多吃黑色食物,比如黑豆、黑芝麻。”

黃帝問:“哎,岐伯啊,你說的這個‘加’是咋回事兒呢?”

岐伯笑了笑,捋了捋他那飄逸的鬍鬚,緩緩說道:“這個嘛,得從天文曆法講起。咱們中醫講究天人合一,那天上的星辰變化,地上的生靈就得跟著調整。所謂的‘加’,就是當年氣候異常,要麼是太過,要麼是不及,這時候如果再加上個‘同天符’——也就是天地的氣場特別合拍,那這一年就得小心了,疾病可能會特別多。反過來,如果氣候不足,再加上個‘同歲會’——也就是這一年的地支與五行屬性特別吻合,同樣也容易引發一些特定的健康問題。”

黃帝眨巴眨巴眼睛,一臉恍然大悟的表情:“哦~原來如此,那‘臨’又是啥意思呢?聽起來挺神秘的。”

岐伯哈哈一笑,解釋道:“這個‘臨’啊,其實更直白,就是不管太過還是不及,只要它們跟天地的節奏對上號了,我們就稱之為‘天符’。只不過呢,這變化的大小、病情的輕重、甚至生死的時間早晚,就各有各的不同了。就像咱們平時看天氣預報,同樣是下雨,有時候是小雨綿綿,適合談情說愛;有時候卻是暴雨傾盆,得趕緊找地方躲雨,不然就成了落湯雞啦!”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黃帝一聽,樂了:“哈哈,岐伯你這一比喻,朕算是徹底明白了。這麼說來,咱們中醫看病,還得先學會看天象咯?”

岐伯點頭微笑:“正是如此,不過話又說回來,看病這事兒,可比看天象複雜多了。比如說吧,咱們人體上有個穴位,現代叫‘足三里’,在古代那可是養生大穴,相當於身體的‘小太陽’,能溫補脾胃,增強免疫力。要是遇到個‘加’年,咱們就可以多揉揉這個穴位,給自己加把勁兒,跟那不好的氣候鬥一鬥。”

黃帝一聽,來了興趣:“哦?這足三里如此神奇,那要是病了,是不是也能靠它緩解?”

岐伯笑道:“那當然,不過單靠穴位還不夠,有時候還得配合點‘秘方’。比如說,有個方子叫‘四君子湯’,聽起來就像是四位翩翩君子,溫文爾雅,其實它是由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這四味藥組成的。咱們現代人換算一下,大約是用人參9克、白朮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一天一劑,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的人那可是大有裨益。當然了,這方子得根據個人體質調整,不能亂吃哦。”

黃帝點頭贊同:“嗯,這方子聽起來就很有學問,跟咱們的天人合一理念不謀而合。那脈象上呢?有沒有什麼特別的講究?”

岐伯說:“脈象啊,那可是咱們中醫的獨門絕技。比如說,遇到個‘加’年,如果脈象弦緊,那可能是肝膽之氣不舒,得疏肝解鬱;如果脈象洪大,那可能是體內有熱,得清熱瀉火。這就像咱們觀察河流,水流湍急可能是雨季來臨,水流平緩則可能是晴天。所以,摸準脈象,就能預知身體的‘天氣’,提前做好準備。”

黃帝聽得津津有味,忍不住插話:“哈哈,岐伯,你這麼一說,朕覺得咱們中醫真是太有意思了,簡直就是一門‘人體氣象學’嘛!”

岐伯笑著點頭:“陛下說得極是,中醫的魅力就在於此,它不僅僅是一門醫學,更是一種哲學,一種對生命奧秘的探索。就像咱們現在討論的‘加’與‘臨’,看似複雜,其實背後都是對天地萬物執行規律的深刻理解和運用。”

黃帝悠閒地坐在龍椅上,眉頭微蹙,似乎在思考著什麼大問題。他轉頭看向一旁正在悠閒品茶的岐伯,開口問道:“岐伯啊,你常常說要‘用寒遠寒,用熱遠熱’,這其中的道理我始終沒整明白。你能不能給我詳細講講,這‘遠’字到底怎麼個遠法?”

岐伯一聽,放下手中的茶杯,笑眯眯地看向黃帝,說道:“陛下啊,這事兒其實挺簡單的。咱們得順應四季的變化來養生,這就叫‘天人合一’。比如說,夏天熱得跟蒸籠似的,咱們就不能再用那些熱性的藥物或者食物去‘火上澆油’;冬天冷得跟冰窖一樣,也不能用寒性的去‘雪上加霜’。這就是‘熱無犯熱,寒無犯寒’的道理。”

黃帝聽了,點了點頭,但眉頭還是沒完全鬆開:“那要是違反了會怎樣呢?”

岐伯嘆了口氣,繼續說道:“違反了可就不妙了。身體可是個精細的機器,你順著它來,它就跟你和諧相處;你要是逆著它來,嘿,那可就得生病了。所以啊,咱們得對自然規律心存敬畏,遠遠地避開那些‘極端’的東西。這就是我說的‘從者和,逆者病’,還有‘不可不敬畏而遠之’。”

黃帝一聽,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啊!那‘時興六位’又是什麼意思呢?”

岐伯解釋道:“這‘時興六位’啊,說的是四季更替、五行生剋和人體臟腑的關係。春屬木,對應肝;夏屬火,對應心;秋屬金,對應肺;冬屬水,對應腎;還有四季末的十八天,屬土,對應脾胃。這六位啊,就像六個守護神,各自管著一塊兒。咱們得順著它們的性子來,才能身體健康、長命百歲。”

黃帝聽了,哈哈大笑:“岐伯啊,你這養生之道真是高深莫測啊!不過話說回來,要是普通人不懂這些怎麼辦?總不能天天去找你問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