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刺法論篇第七十二(五)

黃帝突然問岐伯:“嘿,老岐,你說這巳亥之年,天氣怎麼就這麼怪呢?”岐伯一聽,立刻擺出一副老學究的樣子,慢悠悠地說:“哎呀,這事兒啊,簡單!巳亥之歲,天數有餘,所以那厥陰風木就像個固執的老頭,死活不肯退位讓賢。”

黃帝一聽,愣住了:“啥?厥陰風木不退位?這是要鬧哪樣?”岐伯笑了笑,解釋道:“你想想,風木之氣要是賴著不走,那風不就呼呼地往上吹嘛,整個天空都被這股子木氣給佔領了。這時候,咱們人體裡的肝啊,也跟著起鬨,肝氣鬱結,身體能舒服嗎?”

黃帝一聽,恍然大悟:“哦,原來如此!那咱得想辦法治治這‘厥陰不退位’的毛病啊!”岐伯點了點頭,說:“沒錯,治它!咱們得刺足厥陰肝經的穴位,讓它知道誰是老大!”

說到這,咱們得插一句,這足厥陰肝經啊,可是人體裡的重要經絡,它跟咱們的情緒、睡眠、消化都有莫大的關係。要是它出了問題,那可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事兒。

岐伯接著說:“要刺的穴位啊,就是足厥陰肝經的‘曲泉穴’。這曲泉穴啊,就像是肝經裡的一口井,能把多餘的肝氣給洩出去。你想象一下,肝氣鬱結就像是一股子悶氣憋在胸口,刺這曲泉穴呢,就像是給這股子悶氣找了個出口,讓它嗖的一下子就出去了,整個人都輕鬆了!”

黃帝一聽,樂了:“哈哈,這穴位名字還挺有意思,曲泉,曲泉,是不是就像個彎彎曲曲的小泉眼啊?”岐伯點了點頭:“沒錯,就是這意思。不過啊,刺穴這事兒可得講究手法和力度,要不然可就成了‘瞎刺’了。”

說到這,咱們得插一句,這刺穴啊,可不是鬧著玩兒的。你得先找準穴位,然後用消毒過的針,輕輕地、緩緩地刺進去,還得掌握好深度和角度。要不然啊,輕則沒有效果,重則還可能傷了身體呢!

岐伯接著又說:“當然了,除了刺穴之外啊,咱們還得注意飲食起居。你得知道,肝是喜歡疏洩的,你得讓它痛痛快快地‘發洩’出來才行。所以啊,你得多吃點疏肝解鬱的食物,比如那綠豆啊、芹菜啊之類的。還有啊,千萬別熬夜,熬夜可是最傷肝的!”

黃帝一聽,連連點頭:“對對對,你說得都對!看來啊,這養生之道還真是深奧得很呢!”岐伯笑了笑:“養生嘛,說白了就是跟自己的身體做朋友,你得了解它、關心它、愛護它才行。要不然啊,它可是會‘罷工’的哦!”

岐伯捋了捋他的長鬍子,慢悠悠地說:“哎,陛下知道嗎?在子午年那會兒啊,天上的能量啊,那是滿滿當當的,多得都溢位來了!就像你媽給你做的紅燒肉,滿滿一盤,根本吃不完嘛!這就導致了啥?少陰這傢伙,它本該退場的,結果愣是沒挪窩,還在那兒熱乎乎地待著。”

“這少陰不退位,可熱鬧了!熱氣呼呼地往上衝,就像夏天你吃火鍋,那個汗啊,嘩嘩的!這不,天上的火氣也跟著湊熱鬧,到處‘撒歡兒’,咱們得想辦法給它降降溫。”岐伯接著說,“怎麼辦呢?得找個穴位,給它來個‘透心涼’!在古代啊,這穴位叫‘手厥陰之所入’,聽起來是不是挺玄乎的?其實,放到現代,它就是咱們的手心包經上的一個重要穴位——中衝穴!”

想象一下,中衝穴就像是你手指上的“滅火器”,一按下去,那股子熱氣就“嗖”地一下被滅了。所以,岐伯老爺爺建議,子午年那會兒,要是感覺心裡火燒火燎的,不妨找個安全的地方,拿出你的銀針當然啦,現在咱們可以用針灸針,安全第一!),對著中衝穴輕輕一紮,嘿,那叫一個舒坦!

說到這,我突然想起一個笑話。有一天,小明問他的中醫爺爺:“爺爺,子午年要是少陰不退位,是不是得吃一副‘退火大餐’啊?”爺爺一愣,然後哈哈大笑:“你這小子,還退火大餐呢,咱們中醫講究的是調和,不是硬碰硬。不過,要是真說吃什麼能降火,我倒是可以給你推薦個食療方子,比如綠豆湯,清熱解毒,就像是給身體喝了一杯冰鎮可樂!”

說到綠豆湯,那可是夏天的解暑神器啊!做法也簡單,就是把綠豆洗乾淨,加水煮,煮到綠豆開花,加點冰糖,一碗清甜爽口的綠豆湯就完成了。不過,咱們這裡可不是真的要做藥,只是借個喻,說明岐伯的意思——要用溫和的方式,調和身體的不平衡。

再聊聊脈象吧,岐伯說,子午年那會兒,因為熱氣太盛,人的脈象啊,就像是夏天的高速公路,熱得都“燙腳”了,脈搏跳動得又快又有力,就像是你在烈日下狂奔,心跳得像是要跳出胸膛一樣。這時候,中醫大夫一摸脈,心裡就有數了:“嘿,這傢伙,肯定是少陰不退位,得給他調理調理!”

調理嘛,除了咱們前面說的針灸、食療,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調整生活習慣。比如,多喝水,少熬夜,多吃清淡的食物,少吃那些油膩膩、火辣辣的東西。就像是給身體來個“大掃除”,把多餘的熱量都排出去,讓身體迴歸到一個平衡、舒適的狀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岐伯又說道:“陛下,你知道嗎?在丑年和未年啊,那天上的能量啊,多得都快溢位來了,結果呢,咱們的太陰脾神就像是個加班過度的員工,死活不肯下班,愣是在那兒加班加點地工作。”

這話怎麼講呢?咱們知道,中醫講究五行八卦,天干地支,這醜未之年啊,溼氣特別重,就像是老天爺開了個大澡堂子,雨水那個下啊,簡直是“雨露均霑”,到處都溼漉漉的。這溼氣一多,咱們的太陰脾經就開始鬧情緒了,它本該休息調整,卻硬是被推著繼續幹活,你說這能不累嘛!

岐伯接著說了:“這時候啊,咱們得給這脾神放個小長假,怎麼放呢?針灸大法好!得找足太陰脾經的‘歸宿穴’,也就是現代咱們說的‘太白穴’,給它來上一針,讓它感受到來自人類智慧的溫柔關懷。”

說到這太白穴啊,它可是脾經上的大腕兒,位於腳內側,大腳趾根兒那塊兒骨頭後下方凹陷裡。想象一下,你晚上泡腳的時候,一邊哼著小曲兒,一邊用手指輕輕一按,哎喲,那叫一個酸爽,感覺整個脾胃都舒展開了,溼氣彷彿隨著這一按,嗖的一下就被排出去了!

不過,光扎針還不行,岐伯要是知道咱們現代人這麼懶,肯定得搖頭。所以,咱們還得來點食療小方子,雙管齊下,效果槓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