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伯又說:陛下咱們得明白啥是“卯酉之歲”。這啊,其實說的是農曆裡的兩個年份,卯年和酉年。在這兩年裡,天上的“天數”啊,就像咱們過年收的紅包一樣,多得有點兒過頭了。這可不,陽氣太盛,陽明這位老兄就不願意退位了,非得在身體裡多待一會兒,展示自己的存在感。
陽明不退位,那可不是啥好事兒。你想啊,陽明是燥金之氣,它要是賴著不走,那整個身體就得跟著遭殃。燥氣瀰漫,就像秋天的大風颳過沙漠,乾燥得讓人受不了。這時候,咱們的身體就得想辦法把這股燥氣給趕出去,不然啊,就得生病啦!
岐伯大佬說了,這時候得刺手太陰肺經的穴位。手太陰肺經啊,那可是咱們身體裡的“潤肺神器”,專門對付這種乾燥的天氣。不過,在古代,穴位的名字可能有點兒讓人摸不著頭腦,比如“之所入”這種,聽起來就像是武俠小說裡的神秘武功。但別擔心,咱們現代人已經給它起了個更接地氣的名字——太淵穴。
太淵穴啊,就在咱們手腕那兒,輕輕一按,就能感覺到一股清涼的氣息從身體裡冒出來,就像是沙漠裡的一股清泉,瞬間就能滋潤咱們的身體。所以啊,要是陽明不退位,咱們就得找太淵穴這位“潤肺大俠”來幫忙啦!
不過啊,光刺穴位還不行,岐伯還說了,這時候得配合點兒方劑來調理身體。方劑啊,就像是給身體開的“藥方大餐”,裡面有各種藥材,它們相互配合,就能把身體裡的病邪給趕出去。
那咱們得吃啥方劑呢?岐伯說了,得吃點兒潤肺燥、清陽明的藥材。比如說啊,咱們可以弄點兒麥冬、沙參、百合這些藥材來煲湯喝。麥冬啊,就像是給身體裡的“小河”加水,讓身體不再那麼幹燥;沙參呢,就像是給身體裡的“土壤”施肥,讓身體更有活力;百合啊,那就是給身體裡的“花朵”澆水,讓身體更加美麗動人。
這些藥材啊,咱們得按照一定的比例來配。比如說啊,麥冬來個30克,沙參來個20克,百合來個15克。這樣一配啊,就像是給身體開了一劑“潤肺大餐”,吃起來那叫一個舒服啊!
當然啦,除了吃藥材湯啊,咱們還得注意脈象。脈象啊,就像是身體裡的“天氣預報”,能告訴咱們身體現在是個啥情況。要是陽明不退位啊,那脈象就得是“浮而澀”的。浮呢,就像是水面上漂著的一片葉子,輕輕一碰就能動;澀呢,就像是咱們吃柿子時那種澀澀的感覺,不那麼順暢。
這時候啊,咱們就得好好觀察脈象了。要是發現脈象不對頭啊,那就得趕緊找岐伯大佬這樣的高手來看看了。不然啊,這陽明不退位可是會惹出大麻煩的!
不過啊,咱們也別太擔心。岐伯說了啊,只要咱們平時注意飲食起居啊,別吃太多辛辣乾燥的食物啊,多喝水啊,多鍛鍊身體啊,那這陽明不退位啊,也就沒那麼容易找上咱們啦!
說到這兒啊,我得插個題外話。有一次啊,我碰到一個哥們兒啊,他非得說自己陽明不退位啊,整天嚷嚷著要吃藥材湯。我一問才知道啊,他這是吃辣椒吃多了啊,上火了啊!我跟他說啊:“哥們兒啊,你這不是陽明不退位啊,你這是辣椒吃多了啊!你得少吃點兒辣椒啊,多喝水啊!”他一聽啊,立馬就笑了:“哈哈哈,原來是這樣啊!我還以為我得了啥大病呢!”
岐伯又說道:話說在辰年和戌年啊這辰年戌年的,咱們可以理解為某些特定的年份,比如每隔幾年就會輪到的那種),天上的“天數”咱們可以理解為大自然的能量分配)有點過剩,就像過年吃得太飽,肚子裡的食物遲遲不消化一樣。結果呢,太陽這位老大爺就賴著不走,不肯把位置讓給其他的“節氣小弟”。這樣一來,寒氣這傢伙就趁機往上竄,滿天遍野都是冷冰冰的氣息,就像冬天你把冰箱門開啟,那股子寒氣直往你臉上撲一樣。
岐伯這時候就說了:“得嘞,這種情況下,咱們得給身體來點‘溫柔一刀’——扎針!”扎哪兒呢?足少陰腎經上的“湧泉穴”!湧泉穴啊,就在咱們腳底心,差不多就是襪子底最中間那塊兒,想象一下,你踩到了什麼超級涼的冰塊上,那地方就是湧泉穴附近的感覺。為啥選這兒?因為腎是先天之本,主水液代謝,寒氣太重了,咱們得透過刺激腎經,讓它趕緊把寒氣給“噓”出去,就像給身體開個排風扇,把冷氣往外吹。
不過啊,岐伯還說了,這扎針可不是隨便扎扎就行的,得講究個“以法刺之”。啥法呢?簡單說,就是要根據每個人的體質、病情,還有當時的天地氣候,來決定扎針的深淺、角度、速度,簡直就像調配一個超級複雜的烤肉方子,每個細節都不能出錯。
說到這裡,咱們不妨腦洞大開一下,如果把扎針比作調配一個秘方的話,那麼這個“秘方”的配方就是:選取湧泉穴為主穴,再根據具體情況加配其他穴位比如寒氣太重,可以加扎足三里溫陽散寒;如果腎氣不足,可以搭配太溪穴補腎益氣),然後醫生得像個精準的調酒師,用他那靈巧的手指,精確地“調配”每一針的力度和角度,讓這股“治療之力”能夠直達病灶,瞬間化解身體的“小情緒”。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當然了,岐伯還提醒我們,這種“天地氣逆,化成民病”的情況,預防勝於治療。也就是說,咱們平時就得注意保養,別等到寒氣逼人的時候才想著怎麼驅寒。比如,多穿點衣服,少吃點冷飲,多泡泡腳,這些都是簡單易行的“養生大法”。
接下來,咱們再來聊聊脈象。脈象啊,就像是身體的“天氣預報”,能反映出咱們身體內部的狀況。比如,寒氣太重的時候,脈象往往偏緊,就像一根緊繃的弦,輕輕一撥就能聽到“嗡嗡”的迴響。這時候,中醫大師們就會透過摸脈,來判斷寒氣的輕重,以及是否影響到了其他臟腑。
說到摸脈,這可真是一門技術活,得練!就像咱們打遊戲練級一樣,一開始可能手忙腳亂,摸不準,但多練練,就能做到“一摸即知”,甚至還能透過脈象預測未來幾天的天氣變化開個玩笑啦,但脈象確實能反映出身體的微妙變化)。
黃帝有一天突然心血來潮,對岐伯說:“嘿,岐伯,咱們聊聊一個深奧的問題吧!你說這天地間的剛柔兩股力量,要是它們不老實,不在自己的位置上好好待著,是不是會導致天上的運氣也變得虛弱無力啊?這樣一來,老百姓們是不是就要遭殃,各種疾病都找上門來了?咱們能不能找到什麼辦法,讓這局面平定下來呢?”
岐伯一聽,哈哈大笑,拍著黃帝的肩膀說:“哎呀,黃帝大人,您這問題問得可真夠深奧的!不過,既然您都開口了,我當然得給您好好說道說道。您看啊,這天和地,它們就像兩個調皮的孩子,時不時就要換個位置玩玩,這叫‘天地迭移’。每當它們這麼一換,大約過上三年,就得鬧出點疫情來,這就像是學生們的‘三年之癢’,總得找點事做嘛!但這疫情的根源嘛,還是可以找到的,關鍵就在於咱們得找到那個‘逃課’的出口,也就是解決問題的法門。”
黃帝一聽,眼睛一亮,說:“哦?這麼說來,咱們還真得好好找找這個‘逃課’出口了!快說說,這法門到底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