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刺瘧篇第三十六

咱們說說這“足太陽之瘧”。想象一下,你正悠哉遊哉地享受著午後時光,突然,一股寒意從脊樑骨直往上竄,就像是誰在你背後偷偷開了冰箱門,冷得你直打哆嗦,這就是“寒從背起”的感覺。緊接著,這股寒意像是玩起了變臉遊戲,突然間,全身就熱了起來,就像是被夏日午後的陽光直接擁抱,那叫一個“先寒後熱”。而且啊,這熱起來還不是溫溫柔柔的,是那種“煸熵喝喝然”的熱烈,彷彿身體裡的每個細胞都在開派對,熱鬧得讓人難以消受。不過別擔心,派對總有散場的時候,熱勁兒一過,汗水就嘩嘩地往外冒,像是身體在慶祝終於戰勝了這場突如其來的“冰火兩重天”。但這病啊,可不是出出汗就能輕易甩掉的,它纏人得很,讓人直呼“難已”。

那怎麼辦呢?古人智慧來了!他們說了,遇到這種情況,就得“刺郄中出血”。郄中,在現代中醫裡,我們可以理解為某些特定的穴位,比如委中穴位於膝蓋後側,膕窩橫紋中央),它就像是身體裡的“壓力釋放閥”。透過針灸刺激這些穴位,讓血液得以順暢流動,將體內的邪氣、淤滯一併排出,就像是給身體來了一場深度清潔,那叫一個清爽!

接下來,咱們再聊聊“足少陽之瘧”。這傢伙,聽起來就像是在說一個性格有點“悶騷”的瘧疾型別。得了這種病的人啊,會感覺身體懶洋洋的,像是被春天的睏意纏上了身,怎麼都打不起精神,這就是“身體解倦”。而且,這寒熱交替的症狀吧,也不像足太陽之瘧那麼劇烈,就是“寒不甚,熱不甚”,像是天氣預報裡的“微涼轉微熱”,讓人摸不著頭腦。更有趣的是,患者還特別怕見人,一見到人就心裡發慌,像是做了什麼虧心事一樣,心裡“惕惕然”。不過呢,這熱勁兒一旦上來,那汗可是出得相當豪放,彷彿是要把內心的所有不安都隨著汗水一起排出去。

對付這種“悶騷型”瘧疾,古人也給出了妙招——刺足少陽。這裡的“足少陽”,其實就是指我們身體上的一系列少陽經穴,比如風市穴位於大腿外側,膕橫紋上七寸處),它們就像是身體裡的“情緒調節器”。透過針灸這些穴位,可以幫助調節身體的陰陽平衡,緩解內心的煩躁與不安,讓身體和心理都回歸到一種和諧的狀態。

咱們再說說這位“足陽明之瘧”老兄。這傢伙啊,就像是個愛搞惡作劇的調皮鬼,每次來都不按套路出牌。一開始,它讓你感覺像是突然掉進了冰窖,渾身冷得直打哆嗦,那種“灑淅酒淅”就是冷得跟喝了冰鎮酒還直冒涼風似的)的感覺,簡直能讓人懷疑人生。不過別急,這還不是最絕的,它非得等你凍得夠久了,才慢悠悠地給你來波“反轉劇情”——突然熱起來,熱得你直冒汗,彷彿瞬間穿越到了盛夏的火爐旁。但神奇的是,一出完汗,你還就特別喜歡曬太陽、看火光,感覺整個人都“快然”了,就像是被陽光和溫暖徹底治癒了一樣。治療這位老兄,中醫的智慧告訴我們,得扎扎腳上的“足三里”穴古代說的“足陽明跗上”大致就是這兒),一針下去,嘿,效果槓槓的!

接下來,咱們聊聊溫柔的“足太陰之瘧”小姐姐。這位可不像陽明老兄那麼愛鬧騰,但她也有她的煩惱。她總是讓人心情低落,提不起勁,好像世界都失去了色彩。她總是喜歡長嘆一口氣,彷彿這樣能緩解內心的鬱悶。吃飯也不香了,胃口差得跟啥似的,時不時還來個寒熱交替,汗如雨下。最有趣的是,每當病情發作,她還特別愛吐,吐完了倒好,症狀能稍微緩解那麼一點點。對付這位小姐姐,咱們得及時出手,針灸治療走起,選取的穴位嘛,就像是給心靈開了一扇窗,讓負面情緒隨風而去。

咱們還得聊聊那位性格孤僻的“足少陰之瘧”大俠。這位老兄可是個狠角色,一來就讓你吐得昏天黑地,簡直比坐過山車還刺激。而且,他的“多寒熱”症狀也是讓人頭疼不已,熱的時候比夏天還熱,冷的時候比冬天還冷,偏偏熱多寒少,讓人摸不著頭腦。最讓人哭笑不得的是,他還喜歡把自己關在屋裡,門窗緊閉,好像這樣就能躲過病痛的侵擾。但實際上,這病啊,可不是那麼容易就能躲過去的。對付這位大俠,咱們得更有耐心和技巧,透過針灸等中醫手段,慢慢調理,幫助他找回身體的平衡和內心的寧靜。

咱們聊聊“足厥陰之瘧”。這聽起來就像是武俠小說裡的神秘病症,其實啊,它是中醫裡講的一種因為足厥陰肝經現代咱們常說的是肝經,對應的穴位比如太沖、行間這些)出了問題引起的瘧疾。想象一下,你正悠哉遊哉地走著,突然感覺腰像被誰踹了一腳,疼得厲害,再摸摸小肚子,鼓鼓脹脹的,好像吃多了不消化。更糟的是,想上個廁所吧,那小便跟擠牙膏似的,半天擠不出幾滴,但你又明明沒尿路感染,這感覺,哎,真是“非癃也勝似癃”啊!而且啊,這病還讓你整天提心吊膽的,感覺心裡頭少了那麼一股子氣,肚子裡也是悶悶的,不舒坦。這時候啊,中醫就會告訴你:“別怕,咱有招兒!”直接給你來幾針足厥陰肝經上的穴位,比如太沖、行間,保證你“針”到病除,腰不酸了,腿不疼了,連上廁所都順暢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接下來,咱們說說“肺瘧”。這病名一聽就挺“高大上”的,其實它跟咱們的呼吸系統,特別是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得了這病的人啊,一會兒心裡頭冷得跟冰窖似的,凍得直哆嗦;一會兒又突然熱得跟火燒一樣,熱浪滾滾。最逗的是,這冷熱交替之間,你還特別容易受驚,好像總看到些不該看的東西,比如半夜起來上廁所,愣是把拖把看成了“鬼影”,嚇得一激靈。這時候,中醫的“金手指”又派上用場了,他們會選擇手太陰肺經比如尺澤、列缺)和手陽明大腸經比如合谷、曲池)上的穴位給你來幾針,告訴你:“別怕,這世界沒有鬼,只有咱中醫的針法能驅走你的‘心魔’!”

再來說說“心瘧”。這病聽起來就像是心裡頭長了瘧疾,讓人心煩意亂,焦躁不安。得這病的人啊,心裡頭那個煩啊,就像大熱天被關了禁閉,只想喝口涼水解解渴,結果呢,偏偏又感覺冷得要命,熱也熱不起來,整個一“冰火兩重天”。這時候,中醫就會溫柔地告訴你:“別急,咱們來點‘心靈雞湯’——不對,是手少陰心經比如神門、少府)的針法!”幾針下去,保證你心頭的煩躁煙消雲散,彷彿置身於清涼的泉水邊,整個人都舒爽了起來。

咱們聊聊“肝瘧”。這病啊,讓人臉色蒼白得像鬼一樣,還時不時地長嘆一口氣,那模樣,就像是被生活給“虐”慘了,連旁邊的人看了都忍不住想:“這孩子,是經歷了啥?”更嚴重的是,發病的時候,整個人看起來就像快掛了一樣,嚇得家人朋友魂飛魄散。不過別擔心,中醫自有妙招,直接給你來幾針足厥陰肝經上的穴位,特別是那些能“見血”的穴位,比如行間、太沖,讓它們幫你把體內的“鬱悶之氣”都給放出來,不一會兒,你就能“滿血復活”,又是那個生龍活虎、笑容滿面的自己了!

咱再聊聊脾瘧。想象一下,你突然感覺自己像是被扔進了家裡的冰箱,一股子寒氣直往骨子裡鑽,肚子還隱隱作痛,這感覺,就像是脾先生在家裡開起了“冰箱派對”。但別急,好戲在後頭呢!等到“冰箱門”一開,暖氣撲面而來,肚子裡開始“咕嚕咕嚕”唱起了歌,那聲音響亮得,隔壁老王都以為你家在辦音樂會呢。唱完歌,你還得出一身汗,跟剛從桑拿房出來似的。這時候,咱們中醫大神就說了:“刺足太陰!”就是給“三陰交”這位老朋友來個溫柔的“針灸按摩”,讓它幫忙調和一下脾先生的“冰箱與暖氣”情緒,恢復家的溫馨與和諧。

再來說說腎瘧,這傢伙一來,你就像是參加了一場不受控制的“扭秧歌”大賽,腰和脊椎那塊兒,疼得你直想跟地板來個親密接觸,轉個身都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就“折”了。大便也變得不那麼順暢,像是腸道也在跟著你一起“扭”呢。眼睛還時不時犯迷糊,手腳更是冰涼涼的,彷彿剛從北極回來。這時候,中醫大師指點迷津:“刺足太陽、少陰!”就是給“委中”和“太溪”這兩位穴位大師來點“針灸刺激”,讓它們聯手給腎大哥做做“扭秧歌后的放鬆操”,恢復腰腿的靈活與溫暖。

再說說胃瘧,這簡直就是吃貨們的噩夢啊!明明肚子餓得咕咕叫,感覺能吃下一頭牛,可真當美食擺在你面前,卻又感覺喉嚨被什麼卡住了,吃兩口就飽得不行,肚子還脹得像個小皮球。這感覺,就像是身體在玩一場“真假飢餓遊戲”。中醫前輩們這時候又發話了:“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咱們換個說法,就是給“足三里”和“公孫”這兩位穴位大師來個“微創小手術”——針灸放血療法,幫胃小姐解決這場“真假飢餓”的混亂,讓她重新找回吃貨的快樂與滿足。

說到這些穴位,其實它們不僅僅是身體上的一個個點,更像是我們生活中的小助手,各有各的性格和特長。比如“三陰交”,就像是家裡的“情感調解員”,專門負責處理那些“冷熱不均”的情感問題;“委中”和“太溪”,則是健身房裡的“私人教練”,專門負責給你的腰部和腿部做“深度拉伸”,恢復活力;“足三里”和“公孫”,則是吃貨們的“私人營養師”,專門負責調節你的飲食平衡,讓你吃嘛嘛香,身體倍兒棒!

說起這瘧疾啊,可真是個磨人的小妖精!想當年,咱們的老祖宗們可是跟它鬥智鬥勇,總結出了一套套神奇的“驅妖大法”。

想象一下,你正悠哉遊哉地享受著陽光,突然,身體就像被夏日午後突如其來的雷陣雨給“熱情”擁抱了——沒錯,瘧疾這傢伙開始發威了,身體熱得跟剛出爐的烤紅薯似的。這時候,咱們的老中醫就會笑眯眯地走過來,說:“別急,看我的!”只見他輕輕一拍你的腳踝上方,那裡有個現代咱們叫做“解溪穴”的地方,古代人稱之為“跗上動脈”。一針下去,彷彿開啟了身體的“自然空調”,嗖嗖的涼風從內而外散發出來,嘿,熱浪瞬間退散,那叫一個“立寒”啊!是不是覺得像變魔術一樣神奇?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再來說說,如果你感覺瘧疾那股子寒意正悄悄逼近,彷彿冬天提前來了,老中醫又會怎麼做呢?他會告訴你:“別怕冷,咱們有暖寶寶!”哦不,是“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太陰肺經”,以及“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上的幾個關鍵穴位。這些穴位就像是身體裡的暖氣管道,一通按摩或者針灸,暖洋洋的氣流就在體內迴圈起來,寒冷自然就被趕跑啦!想象一下,就像是給你的身體裝上了自動調節溫度的“智慧空調”,是不是既科學又溫馨?

接下來,咱們聊聊脈象。如果你那瘧疾的脈象跳得跟鼓點似的,又滿又大還急,老中醫就會拿出他的“大殺器”——針灸背部的俞穴。這俞穴啊,就像是身體裡的“排水口”,用中等大小的針,沿著脊柱兩側,每個俞穴都來那麼一下,根據你是胖是瘦調整深度,嗖嗖幾針下去,淤血排出,那叫一個暢快淋漓!就像是給身體做了一次深度清潔,整個人都輕鬆了許多。

但如果你脈象雖小卻實,還急得跟啥似的,老中醫就會說:“這次咱們換個方式,來個‘小火慢燉’。”他會選擇你小腿內側的“太溪穴”古時的少陰經穴位)進行艾灸,再在你手指尖的“井穴”上輕輕一點,用針刺放血。這艾灸就像是給身體加了個小火爐,溫暖而持久;而那井穴放血,則像是開啟了身體的小小水龍頭,把不好的東西統統放出去。雙管齊下,效果槓槓的!

不過啊,如果脈象變得緩大而虛,老中醫就會搖搖頭,語重心長地說:“這時候,咱們得溫柔點,用藥膳慢慢調理了。”針灸雖好,但也不是萬能的,得根據身體的實際情況來。就像做菜一樣,火候、食材都得恰到好處,才能燉出一鍋好湯,對吧?

古時候的人對付瘧疾,那可是有一套獨特的“時間藝術”。你知道啥是瘧疾嗎?就是那種忽冷忽熱,感覺身體被無形之手調成了“自動切換冷暖空調”模式的病。那時候沒有咱們現在的青蒿素,但他們透過觀察和實踐,發現治療瘧疾得掐準時機,就像等待一場重要的約會,遲到可就不美了。

“凡治瘧,先發如食頃,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也。”這句話啊,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治療瘧疾,得在它剛開始發作,大概一頓飯的工夫內動手,這時候效果最好,錯過了這個黃金時間窗,嘿,那就得等下次了,跟錯過末班車似的,心裡那個懊悔啊!

那萬一這時候找不到藥怎麼辦呢?別急,古人還有妙招:“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聽起來有點血腥,但其實就是咱們現在說的“放血療法”的雛形。想象一下,古時候的醫生,手拿銀針,眼神專注,對著患者的十根手指頭輕輕一紮,幾滴黑紅的血液緩緩流出,那感覺,就像是給身體來了一次小小的排毒spa,瘧疾這傢伙也就知難而退了。當然啦,這得是專業操作,咱們自己在家可別亂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