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二十一)

岐伯一聽,笑眯眯地說:“哎呀,黃帝大人,您這數學問題可是問到點子上了。不過呢,咱們中醫講究的是‘天人合一’,脈象雖然千變萬化,但還是有規律可循的。就像我手裡這把尺子,雖然能量出無數個長度,但基本的刻度單位還是那三十個。脈象啊,也差不多是這個意思,雖然複雜,但總逃不過這‘三十度’的範疇。”

黃帝一聽,眼睛一亮:“哦?這麼說來,脈象還是有跡可循的嘛。那你快說說,這脈象和季節、身體狀態到底怎麼對應啊?”

岐伯清了清嗓子,開始了他的“脈診小課堂”:“黃帝大人,您聽好了啊。這脈象啊,就像是個調皮的孩子,每個季節都有它的‘小脾氣’。春天呢,脈象應該像春風一樣柔和,不能沉得像冬天的冰;夏天呢,脈象就得像琴絃一樣有彈性,但別弦得跟拉弓似的;秋天呢,脈象得穩如老狗,別數得跟心跳加速似的;冬天呢,脈象就得像小溪流水,別澀得跟便秘似的。這四種脈象,要是反了,那就是身體在給您發警告訊號了,咱們中醫管這叫‘四塞’。”

黃帝聽得津津有味,忍不住插話:“那要是脈象沉得過頭、弦得過頭、澀得過頭、數得過頭呢?”

岐伯哈哈一笑:“黃帝大人,您這可是問到點子上了。脈象要是過頭了,那就是身體在告訴您:‘嘿,哥們兒,我該休息了!’比如,脈沉得太厲害,那就是身體裡的陽氣不足,得補補了;脈弦得太厲害,那可能是肝氣鬱結,得疏疏肝了;脈澀得太厲害,那可能是氣血不暢,得活血化瘀了;脈數得太厲害,那可能是心火旺盛,得降降火了。要是這些脈象輪流上陣,或者乾脆就不走了,那更是得小心了,身體可能已經出了大問題。”

黃帝一聽,眉頭緊鎖:“這麼說來,脈象還真是咱們身體的‘晴雨表’啊。”

岐伯點了點頭:“沒錯,脈象就是咱們身體的‘天氣預報’,能提前告訴您‘天氣’怎麼樣。所以啊,咱們中醫看病,第一件事就是摸脈,就像您每天出門前得看看天氣預報一樣。”

黃帝突然來了興致:“那你說說,脈象要是反了,會怎麼樣呢?”

岐伯嘆了口氣:“脈象要是反了,那可就是大事不妙了。比如,冬天脈象本該沉而有力,結果卻浮而無力,那就是陽氣外洩,身體在走下坡路了。這種脈象要是持續下去,那可能就得準備後事了。所以啊,咱們中醫講究‘治未病’,就是要提前發現脈象的異常,把病扼殺在搖籃裡。”

黃帝一聽,恍然大悟:“原來如此,看來脈象這東西,還真是得好好研究研究啊。”

岐伯笑了笑:“黃帝大人,您說得沒錯。脈象這東西,就像是一本無字天書,咱們得用心去讀,才能讀懂它背後的奧秘。不過呢,也不用太擔心,只要咱們掌握了規律,就能像解數學題一樣,輕鬆應對了。”

說到這裡,岐伯突然話鋒一轉:“對了,黃帝大人,您知道為什麼脈象會變化嗎?其實啊,這都是咱們身體裡的陰陽之氣在搗鬼。陰陽之氣要是平衡了,身體就健康;要是失衡了,身體就出問題了。所以啊,咱們中醫看病,其實就是調整陰陽平衡的過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黃帝有一天心血來潮,對岐伯發起了哲學三連問:“嘿,岐伯,你說說這幽明到底是個啥玩意兒啊?”

岐伯一聽,就知道黃帝這是要開講陰陽大法了,於是故作深沉地捋了捋下巴上那幾根稀疏的鬍子,慢條斯理地說:“皇上啊,您這問題問得可有水平了。您看,這‘幽’啊,就像是深夜裡兩個老朋友——陰氣和寒氣,悄悄咪咪地躲在角落裡聊天,彼此交心,那氛圍,嘖嘖,那叫一個‘幽’啊!而‘明’呢,則是大白天的,太陽大哥和陽氣小弟手拉手,光芒萬丈,普照大地,那場面,才叫一個‘明’亮堂堂呢!所以啊,幽和明,就是陰和陽這對歡喜冤家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的親密配合,帶來的就是咱們感受到的寒冷和炎熱,是不是很有哲理呀?”

黃帝一聽,心裡那個樂呵,心想:這岐伯真是個段子手,把陰陽說得這麼接地氣,差點沒把我笑岔氣。不過,黃帝也是個愛追根究底的主兒,接著又問:“那分至又是怎麼回事呢?是不是也跟陰陽有關?”

岐伯一看黃帝這求知慾旺盛的樣子,心裡那個得意啊,繼續他的段子手之路:“皇上啊,您這問題問得太到位了!這‘分至’啊,說白了就是陰陽氣候變化的節點。咱們說的‘至’,就是節氣到了,比如夏至、冬至,這時候啊,陽氣或者陰氣就像開會一樣,全到齊了,整個天地間那股子氣就特別純正,要麼熱得你懷疑人生,要麼冷得你直哆嗦,這就是‘至’的力量。而‘分’呢,就是春秋分,這時候陰陽之氣平分秋色,你一半我一半,互相不打擾,天氣就溫和多了,不冷不熱的,正好適合咱們出去浪。所以啊,‘至’是氣同,‘分’是氣異,這就是天地間最正宗的規矩,咱們得順著來,不然啊,嘿嘿,可就要遭殃咯!”

陰陽啊,就像是咱們生活中的雙胞胎兄弟,一個熱情似火陽),一個冷靜如水陰)。它們雖然性格迥異,但缺了誰都不行。咱們的身體裡,也有陰陽的平衡,比如白天工作學習,那是陽氣旺盛的時候,晚上休息睡覺,就是陰氣主導的時刻。陰陽平衡了,咱們身體就健康,心情也愉快;要是陰陽失調了,那就得生病了,不是這裡不舒服,就是那裡不對勁。

而且啊,陰陽可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還會隨著季節、天氣、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夏天,陽氣旺盛,咱們就感覺到熱乎乎的;冬天呢,陰氣重,咱們就冷得直哆嗦。春秋兩季呢,就是陰陽平衡的好時節,不冷不熱的,最適合戶外活動了。

說到這,不得不提一下中醫裡的“四氣五味”。四氣就是寒、熱、溫、涼,跟陰陽息息相關。寒涼的藥材,就像是冬天裡的一盆冷水,能降火、清熱;溫熱的呢,就像是夏天裡的一杯熱茶,能驅寒、暖身。五味呢,就是酸、苦、甘、辛、鹹,每種味道都跟咱們的臟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比如酸味入肝,能收斂肝氣;苦味入心,能清心火;甘味入脾,能補脾胃;辛味入肺,能發散肺氣;鹹味入腎,能補腎精。

所以啊,中醫看病,可不是簡單的頭疼醫頭、腳疼醫腳,而是要從整體出發,看看陰陽是否平衡,臟腑是否和諧。這就像是咱們玩遊戲,不僅要升級打怪,還得注意角色的血量和魔法值,不然一不小心就gae over了。

喜歡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請大家收藏:()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