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球獎早在1956年就創辦了。
在二戰之後,開創了主流足壇大規模評獎的先河。其次,金球獎的創辦組織是《法國足球》,這是當時聲名顯赫的足球媒體。
該雜誌的威望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他們當時處在足球報道的一線,能夠非常及時、比較全面地報道與分析世界足球的發展。並且該雜誌的主編加布裡埃爾·亞諾,甚至充分整合資源,不斷倡議遊說,一手促成了歐洲冠軍盃的創立,被稱為“歐冠之父”,所以該雜誌的影響力不言而喻了。
其次《法國足球》是一家法國媒體,而法國人在當代足球的歷史程序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世界盃的推動人,前fifa主席雷米特;歐洲盃的創立者德勞內,加上前文提到的亞諾,都是法國人。
作為他們祖國的足球媒體標杆,《法國足球》能獲得的資訊和資源,在當時也是無人能及的。
最後就是金球獎的投票權,是分發給全世界各地的主流媒體,他們長期跟蹤足壇一線訊息,對各種動態掌握得最全面,也能夠給球員的表現,做出最為準確與客觀的評價。
隨著金球獎本身的日益開放,華國的《體壇週報》,也成為了握有金球獎投票權的媒體。
在足球界評獎的歷史上,無論是英國《世界足球雜誌》的足球先生,還是fifa於1990年代創立的世界足球先生,都曾在一段時間內聲望不俗。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但是經過歷史的沉澱與迴歸,金球獎第一的位置不可撼動。
從1956年創辦開始,金球獎歷經了三次重大變革。
早年間,只有在歐洲聯賽效力的歐洲人,才能夠參加評選,所以該獎項也被稱為“歐洲金球獎”。
諸如偉大的貝利、馬拉多納,在那個年代是不能參加評選的,留給他們競爭的大將,叫做“南美足球先生”。
但是由於南美人辦事朝令夕改,也沒有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到了1995年,金球獎終於“改革開放”了。
從這年開始,只要你是在歐洲俱樂部踢球,不管你是哪裡人,持有哪國護照,都可以入圍評選的大名單。
所以後來的維阿、羅納爾多、裡瓦爾多、小羅、卡卡等人,都是受益者。
到了2007年,金球獎徹底敞開懷抱,不論你是哪裡人,在哪裡踢球,只要足夠出色,都能競逐這個獎項。
不過考慮到目前資源壟斷的影響,遙遙領先的歐洲主流足壇,還是瓜分金球的主要陣地,在第三世界發揮出色的球星,一般也會來到這裡效力。
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改革,就是2010年,金球獎和fifa的世界足球先生合二為一。
但是因為兩者投票機制的不同,在權衡之中鬧出了不少爭端,諸如2010年2013年的爭論,至今仍在延續。
所以合併後的金球獎只持續了5年就草草收場,目前再度獨立出來的金球,和2007年改制之後的規則基本上是一致的。
根據金球獎評選的章程,球員在這一年內的表現自然是重點,但是球員過往積累的聲望和名譽,同樣是很重要的。
無論是哪一年的獲獎者,都不是一夜之間驚天下的,必須經過長時間的打磨,才能真正服眾。
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第一屆金球獎的評選。
當年頒給了41歲高齡的斯坦利馬修斯。
這次授獎,屬於終身成就的性質,因為馬修斯爵士是足壇的一個傳世人物,橫跨二戰前後,是英格蘭足壇的不朽豐碑,直到51歲才結束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他也是迄今為止,獲獎時年齡最大的金球得主。
一般來說,進攻球員的表現更為耀眼,也更容易獲得評委們的青睞。
但是1963年的雅辛和2006年的卡納瓦羅,衝破層層包圍,成為了金球歷史上僅有的兩位後防球員。
雅辛被認為是改變時代的革命性門將,他門線技術出眾屢有神撲,同時果斷的出擊更是成為了他的標籤,人稱“清道夫”型門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