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貧寒的王猛自然很清楚學政體系和科舉體系的好處,對於窮人來說簡直就是實現抱負、改變命運最好的方法。
他其實很欣賞桓溫,當初雙方交談甚歡,可最終還是拒絕了桓溫的招攬。
為什麼?
晉國的九品中正制,註定了他不可能獲得信任,也不可能施展自己的抱負。
找不到心中的明主他寧願隱居山林。
直到遇到了苻堅,才決定出山。
但對於苻堅準備在國內推行科舉體系,他卻提出了反對意見。
“陛下剛登基不久正需要穩定人心,此法會得罪權貴,不利於您的統治,應當等您穩住軍民之心徹底掌控秦國之後再推行。”
“學政體系倒是可以先行嘗試,為秦國培養更多的人才。”
苻堅是個能聽進人言的君主,就暫時打消了開展科舉的想法。不過也接連廢除了十幾種雜稅,贏得了百姓的感激和支援。
……
唐國的這些政策自然是衛尉司細作故意宣揚出去的,但能傳播的這麼快這麼廣,寒門讀書人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科舉制實在太對他們的胃口了,不論相不相信這些政策,都會拼命的鼓吹。
萬一能把自家君主說動了,在自己國家搞科舉取士,他們不就有出頭的機會了嗎。
所以他們很快就自發接過了接力棒,成為唐國新政的宣傳員。
為了鼓動更多的人,他們開始各種吹捧唐國,把那裡描繪成了大同世界。
唐國之所以這麼美好,都是因為科舉取士,我們國家要是想變強也必須要這麼做。
只是可惜,各國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顧慮,沒有一個敢推行科舉制度的。
寒門和平民出身的讀書人也就越來越失望,很多心思活泛的已經產生了去唐國看看的想法。
畢竟唐國也是漢家天下,去了也沒關係。
但如何去唐國又成了難題,這個國家太神秘了,沒人知道在哪啊。
很快就有人想到了唐樓。
唐樓就是唐國商人居住售賣貨物的場所,幾乎每一個國家都有,有些國家甚至有好幾座。
是不是可以透過唐樓去唐國呢?
於是唐樓突然就多了許多讀書人,也不買東西就是各種瞎轉悠。終於有人忍不住找到唐國商人,表達了想要投效的想法。
這些唐樓的負責人早就得到了上面的吩咐,接見了這些讀書人,直言想去唐國可以,但要透過考核。
而且唐國不想參與到各國爭霸中去,所以不願意暴露所在地和具體情況給各國,他們一旦去了就很難再回來。
最後一條確實勸退了大部分的人,但依然有很多人決定前往唐國搏一搏機會。
豫州穎川長社韓伯家中。
吳隱之道:“感謝康伯兄一直以來的照顧,今我欲遠行,特來告別。”
韓伯疑惑的道:“伯母的孝期剛過……不知賢弟欲往何處?”
提起母親吳隱之眼眶又紅了起來,道:“母親最大的期望就是有朝一日我兄弟二人能出人頭地,眼下我獲得了一個機會,想要嘗試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