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聰回答道:“以三教九流之例,昌國主流縱橫家,晉國主流墨家,唐國主流名家,楚國主流法家,封國主流農家,周國主流道家,而我們梁國呢?卻是兼儒墨,合名法的雜家,雖集各流派之所長,實際上卻無一所長。”
說到這裡,眾人紛紛點頭,對此頗為贊同。
“那依你之見,當如何?”,梁君問道。
“廢除雜家主流,推崇儒家學派,以孔聖的教化培養人才,我梁國必定人才濟濟,方能使國家昌盛,百廢俱興!”,嚴聰傲然說道。
“說得好!嚴兄此言句句在理!”,一人附和道。
“讀書人本就以‘儒家’立本,雖然獨尊儒道會讓不少學派沉澱下去,但是,以儒道治國,提倡仁、義、禮、智、信,定能使國家昌盛。”
“不愧是嚴翰林,目光長遠,乃是長久之計。”
眾多讀書人大為贊同,說到了大家的心裡去。
梁國雜派眾多,可若是與他國比較,都會有很大的差距。
唯有精通一家主流,方能有足夠的力量長盛不衰。
陸鳴卻是搖了搖頭,緩緩說道:“嚴翰林此議雖好,但要實行下去,卻要花費很長的一段時間。”
嚴聰臉色微變,繼續說道:“不管是什麼政策,想要長久的推行下去都要花很長的時間,但是我相信,以梁國讀書人的能力一定可以迅速適應。”
陸鳴無言以對,只能是失望的搖了搖頭。
嚴坤對此也頗為滿意,向其投去了讚賞的目光,心中想道:“真不愧是老夫的兒子。”
牧青宏說道:“嚴聰的確目光長遠,任何一項能夠長久推行的政策,都不可能立即就有效果,君上應當參考。”
“朕自有分寸。”
梁君輕輕點頭,緩緩說道:“既然嚴聰拋磚引玉,諸位讀書人應當暢所欲言。”
有了嚴聰的開頭,其他讀書人自然不甘示弱,紛紛向梁君進言。
有的人推崇梁國開發商貿,將梁國特有的產物外銷他國,提升經濟水平。
也有人建議朝廷要加緊稅收,增加國家的收入,用於各項政策。
還有人提出開展大規模工業,全力推動梁國生產,從而逐漸走向穩定發展的道路。
唯獨陸鳴一言不發,靜靜地聽大家發表見解,時不時地搖搖頭,點點頭,一副即不認同,也不否定的態度。
終於有人按耐不住好奇,問陸鳴:“鎮國兄,我等皆已發表言論,你為何還默不作聲?”
一人笑道:“平日裡胸有成竹,如今遇上正題,才知道自己所學太淺麼?”
“休要胡說,陸鎮國是何許人?他的想法豈是我等所能知也?”
“這就是所謂的徒有其表,浪得虛名,陸鎮國到底是陸鎮國,詩詞文章寫得再好也是無用,若談詩詞,無人可及,若問治國之策,卻是胸無點墨。”
“哈哈……”
文武百官之中有人起鬨,傳來了一陣笑聲。
陸鳴目光掃過那些官員,嘴角微微上揚,“笑我之人,必是贓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