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地方有職位空缺,吏部就會按照面試結果分配去填缺。
但一般舉人能夠分到的也就是八九品的教諭之類的小官,分到知縣的那就是祖墳冒青煙了。
而且舉人出身能夠升官的機會也很少,能做到知府的屈指可數。
當今社會的“學歷歧視”也非常嚴重,由於無法擺脫“舉人”這一身份標籤,很多舉人在政治與社會舞臺上,時常扮演著一種尷尬的角色。
其實在這些舉人當中,出路及最終的結局差異巨大。
其中有位居人臣、功勳彪炳者,亦不乏文采燁然,煊赫一時者。
因此,既是為了謀生,也是為了繼續科考,尋求甲科題名之外的出路,便成了落第舉人必須面對的問題。
總地來說,會試落第舉人的出路有入監與依親兩種形式。
所謂“入監”,指的是入國子監。
入國子監的不僅有歲貢生,還有納貲入監的方式,而地位最高的還是舉人入監的“舉監”。
所謂“依親”,字面意思是依靠親屬,指的是舉人在家中繼續學業以待下科會試,或者其他方式。
說白了就是自謀出路。
依親可選擇遊學科考、吏部謁選、乞恩就教、坐館及講學等幾類。
所謂“坐館”,指的是擔任塾師或幕客。
依親舉人中,不乏有志向學繼續科考者,沒有了學規的約束,卻長期不墜青雲之志,實屬不易。
尤其是對於這些依親舉人來說,醉心科場,不事農商,卻需長期維持自己及家庭的生計。
因此,坐館訓蒙便成了這批人在中式之前最為常見的選擇。
此外,坐館一途,還包括入幕為僚。
苟山亮和全永高兩人就是選擇坐館一途的入幕為僚,想投奔周潤澤。
按理說,周潤澤現在官位小,兩人再怎麼落魄也不會選擇他來投奔。
這卻是有原因的,一來周潤澤現在年輕,未來不可限量。
二來周潤澤的師父是有名的大儒,人脈極廣,相信也不會讓自己的徒弟吃虧,定會大力相助。
三是周潤澤初入仕途,肯定需要幫手處理各種雜務,兩人現在投奔,可以很快展示所學,得到重用,如若去投奔高門大戶,結果就不一定了。
最後一點,周潤澤和他們是同年,比起投奔高門大戶,關係自然親近些,今後有什麼事也好商量,不會唯唯諾諾,憋屈著過日子。
所以,兩人在仔細考慮過後,趁著周潤澤現在還沒發達,就登門拜訪,以期相識於微時,獲得先機。
對於請幕僚,周潤澤其實早有打算,準備等以後外放為官或者有一定地位之時再組建熟悉政策和法條,精通司法,深諳社會百態的智庫。
不過既然苟山亮和全永高兩人主動來投,周潤澤卻也不想就此放過。
畢竟這兩人也算知根知底,又都是舉人,能力也不差,可以收下,待觀察考驗後,如若能力過得去,長期聘用也無妨。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