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安聞言,沉吟片刻,卻是說道:“就目前來說,陛下的制度,其實非常符合當前的情況。”
對於朱元璋的制定,朱安也不是全面的推翻,事實證明,從洪武元年開始,這些制度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恢復。
這也是為什麼如今洪武二十年,大明的國力一直都是在穩健上升的緣故。
朱元璋聞言輕輕點頭,朱元璋不是聖人,看不到後世的發展,他看到的,便是在這制度下,平民的生活過得更好了。
日子都能過得下去,有條活路了。
“那便說說,可還有什麼不足之處。”朱元璋現在的心情,逐漸平靜下來,開始認真和大孫討論自己定下的這套制度。
要知道這套制度從建立到完善,幾乎都是朱元璋一手設立的,除了馬皇后,幾乎沒有外人的參與。
“商稅。”朱安看著朱元璋,吐出了這兩個字。
頓時,朱元璋心中的想法,就開始變化。
“莫不是你想要提高商人的地位不成?”朱元璋的語氣,逐漸的拔高。
朱安繼續無視朱元璋的語氣,而是說道:“並非如此,而是要提高商人的稅收。”
“你給咱仔細說說。”
朱元璋頓時氣消,轉而有些迷惑的問道。
“商人的稅收,太低了,三十稅一,幾乎徵收不到什麼商稅,而且商人狡猾,用各種方法躲避商稅,這使得國庫缺少了一大筆的收入。”
朱安緩緩說道,如今商人的地位雖然低下,如同僕役,娼妓般。
但是手裡的銀子,那是真的不少,而且大明對於商業的徵收,並不系統。
畢竟這制度是朱元璋定下來的,而朱元璋可沒當過商人,對於一些貓膩根本不清楚。
這也導致商稅在整個大明國庫中,卻是一個極為大的漏洞。
朱元璋聽到朱安的話,卻是皺眉道:“一些商人,能有多少錢財,提高商稅,豈不是提高了商人的地位。”
朱安聽到這話,頓感無語,這便是歷史的侷限性所帶來的目光。
“提高農稅,便是讓老百姓吃不起飯,提高商稅,怎麼就成了提高商人的地位呢。”
朱安對於這些面子工程,其實很是不能理解,要知道元以前,宋朝雖然內憂外患不斷,整體而言卻是繁榮昌盛。
其中最為主要的原因,莫過於商業的繁榮和商稅的徵收。
宋朝的商稅其實也不高。
過稅,每關值百抽二,住稅值百抽三。前者針對行商,後者針對坐賈。
商業的繁榮發展,使得宋朝時期所徵收的商稅越來越多,真宗時期還只有四百五十萬貫,而到了仁宗時期就已經達到了兩千兩百萬貫了。
當著老爺子的面,朱安也不好吐槽朱元璋,畢竟老爺子跟朱元璋出生入死過,極為在乎。
“大孫的意思是,提高你商稅和提高商賈的地位,其實是兩碼事,可是咱怎麼看國庫裡的商稅也不怎麼多呢。”
朱元璋有些疑惑的問道。
然而聽到這句話的朱安,眼中卻是閃過一道精光。
他已經儘可能的高估老爺子的身份了,但沒想到老爺子的身份比他想象的還要高。
國庫的稅收,那是隨便一個人就能看得到的嗎,對於大明,這可屬於屬於大明的重大機密。
朱安深深的看了一眼老爺子,也沒深究的打算,再大的身份地位,他也不會去貪圖什麼。
“老爺子,你可知道我這茶樓,一天大約能賺多少銀子?”
朱安也不和老爺子對著幹,轉而說道茶樓上面。
“多少?”朱元璋直接問道,他可沒有猜測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