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八十一章 靖天總司

沈均沒有再多說什麼,又看了他一眼後,轉身就離開了,在他走到牢門口前的時候,他說道:“能給他痛快就給他個痛快。”

沈均從頭到尾就沒有說過失望或者不應該的話語,因為他也在靖天司司正這個位子上坐了這麼多年,也知道了沒有任何一個朋友是值得他完全信任的。

但是他優柔寡斷的毛病還是改不了,他了解寧海波這個人,知道他不可能會直接說出來的。什麼酷刑也不可能撬開他的嘴的。這就和他一樣,如果他被羽藤閣抓了,他也不可能說出什麼的。

多年的老友,與其讓他死在自己的咬舌自盡之下,還不如給他一個體面的死法。

道不同,不相為謀。是亦各從其志。他可以否定南唐,但他不能否定寧海波。他知道寧海波是從大臨南邊來的。那時他以為寧海波來自南邊的山裡,卻沒想到他來自南唐。

是朋友,也是敵人。他不可能放下的,他不能夠替那些死在南唐的靖天司的人做主,他不能夠替那死在盧陽郡的幾十萬人做主。

這是兄弟情,但這也是國仇家恨。

靖天司和羽藤閣的樑子很多年以前就結下了,要追溯到百年前的南唐建國,南唐開國皇帝是當時大臨皇帝的親信,因為當時南唐國的前身金國的滅亡,大臨當時的皇帝想要分一杯羹,就派遣那人前去爭雄,結果那人坐到了最高的位子,最後建國稱帝。

而且那人據說還是韓倩這一脈的長房。因此導致了韓家的衰落,不然韓倩這麼多年也不會一直待在威武將軍這個位子上。

韓倩雖然魯莽,可是武力卻也不是平等。而且在打仗的時候也能另闢蹊徑,算得上是一員猛將。

南唐剛建國的時候雖然很不討當時那位皇帝的喜,但是那位皇帝沒在位幾年就駕崩了。

後來繼位的皇帝和南唐太祖關係很好,再加上南唐願意俯首稱臣,所以南唐和大臨的關係也勉強算是不錯。

只是後來到了和帝早年的時候,北方大亂,大臨疲於北方戰事,對著南唐的壓制力就沒有那麼大了。所以南唐就開始不再那麼尊重大臨,然後就是平帝末年的盧陽之變,那是真正導致決裂的事。

在那之前只能說得上是大臨南唐之間的地域歧視,而在那之後,就是國仇了。

不僅僅是因為那一場盧陽之戰,還因為南唐那邊的官員。南唐大部分的清流都不喜歡當官,所以在官場中的人,都是些不堪之人。有學識,但是卻沒有德行。

所以在那場盧陽之變後,南唐的文官門開始選擇遮掩這些事。讀書人在開始的那幾年還能反抗一下,但是卻因為南唐那邊官員和羽藤閣的雙重壓制,導致南唐的百姓就沒有幾個知道盧陽之變的。

甚至有些文人開始宣傳大臨早些年對南唐的壓迫,和大臨對南唐皇室的威脅。

還有的百姓請命給那些拿下盧陽郡的將軍和官員立祠或者立生祠。

而大臨這邊,盧陽之變這件事已經成了每一個大臨人骨子裡刻寫的內容。沒有一個大臨人可能忘記這些事,甚至還出現過有人忘記這事之後被自己父親毒打,被鄉鄰告到官府的事例。

大臨與南唐之恨,不共戴天。山川異域,河流同源,皆為人族,不共戴天。

或許大臨人能夠忘記自己是誰,但是他們不可能忘了南唐所做之事。

靖天司就算是大臨的諜子機構,可是每一個靖天司的人都是大臨人。

只要是大臨人,就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之人,不是那些來自南塘的某些畜生。

所以在沈均決定使用,每年靖天司人員自動選擇,去哪個國家潛伏的時候。除了北方之外,其他國家加起來都沒有去南唐一個國家的人多。而就算是北方加起來,不過也就是南唐的一半罷了。

雖然靖天司被平帝下令廢除了,而盧陽王也會對靖天司的人動以極刑。但是還是阻止不了那些人對南唐的恨和他們的表達。

或許人心惶惶,所求皆為名利。但是一腔愛國熱血和一顆愛國之心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這是南唐的人不能理解的,這也是羽藤閣的人不能夠理解的。所以當羽藤閣看見那些悍不畏死,喊著大臨永世的人,他們不能夠理解。

這些年羽藤閣抓到的靖天司人員中,只有極少數會開口,千中極少出一。大部分人都會和他們火拼,被抓的除了咬舌自盡,就是毫不畏死。

因為他們知道,大臨建國三百年來,困境逆境無數,但是大臨人永不言棄。既然守護著這樣一群人,他們靖天司的人也會永不言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