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周邊地區必須有露天的富礦,銅礦和錫礦都是缺一不可的;相對成熟的製陶技術,因為製陶必須有700攝氏度以上的窯爐,而鍊銅則必須有800攝氏度以上的熔爐,最好可以到達1000攝氏度。
然而地中海地區,除了亞細亞半島有一些露天的小錫礦,其他地區的錫礦都是埋藏在地下深處的貧礦。
這就是造成一個非常“詭異”的矛盾,沒有露天富礦,又有“發達的青銅技術”,難道古希臘時代,錫礦全部靠從亞細亞半島進口?
作為掌握青銅冶煉技術的亞細亞人,又和希臘城邦是敵對勢力,用屁股想都知道,任何一個有一點智商的人,都不會允許這種戰略物資向敵對勢力大規模出口。
中原王朝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為了保持對北方草原的優勢,銅鐵都是嚴格控制的戰略物資,根本不會輕易出售給北方的草原人。
進口錫礦基本不可能,本身又沒有礦物,難道可以憑空變出大批青銅器?
實際上,東亞才是世界青銅冶煉技術的發源地,西亞應該是從匈奴人、大月氏獲得青銅技術的。
畢竟亞洲的錫礦集中東亞和東南亞,美洲錫礦帶是16世紀之後才被發現的。
沒有錫礦的古希臘、古埃及,以及只有少量露天錫礦的古巴比倫,是如何發展出青銅冶煉技術的?
或許有人反駁,你怎麼知道古代地中海沒有錫礦?萬一是該地區的露天礦脈被古希臘人開採枯竭了?
有一定地質和礦物知識的人都知道,礦物的礦脈很少出現孤立事情,一遍都是一連串礦脈。
而古代開採技術不發達,導致只能開採一部分露天富礦,地下的礦脈,以及地面的貧礦,很難被完全開發。
如果一個地方古代開採過礦物,那該礦點的周邊,有99.99%以上的可能,存在殘餘的未開發礦脈。
就比如現在的大冶,就是古代的鐵礦開採點之一,現在還有開採。
很多古代認為已經枯竭的礦山,由於現代技術的提升,會被重新勘探和開採。
如果古代地中海沿岸有錫礦遺蹟,那現在也會被二次勘探和開發,而不是一點礦脈都沒有。
就像王忠呂宋大島發現的金銅複合礦,現代還有在開採。
很多事情一認真起來,就會發現漏洞百出,鄭森等人對於現代西方的歷史資料,向來都是當神話傳說來看的。
畢竟一群文科生研究的“歷史成果”,在工科生看來,簡直是不忍直視。
加上西方歷史學家很難跨學科發展,因為他們的語言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陷,為了適應科學的發展,他們必須大量創造新名詞,這些新名詞往往只有該專業的人才可以學習。
這也是為什麼,人革聯的官方語言會選擇中文。
至少中文可以連蒙帶猜,而西式字母文字寫的東西,別說連蒙帶猜了,就算是拿一本字典對照著翻譯,都可能很難明白那些專業術語的意思。
鄭森可是在海賊宇宙出來的,歷史正文這種文字為什麼只有很少人可以讀懂?還不是因為這種字母文的天然缺點。
……
呂宋群島的最新彙報,透過電報反饋回到作為臨時首府的揚州城。
鄭森將呂宋群島標註為“呂宋州”,成為人革聯第八個州,這個州的移民工作,最好是在冬季進行,剛好可以藉助西北風,從長江口迅速南下。
與此同時,還收到廣南州的工作彙報。
廣南州在宋智的管理下,已經開始恢復正常,而且廣南州的重要性,甚至要高於嶺南州。
因為廣南州有元江三角洲平原這個農業區,同時還有煤礦和鐵礦。
唐菲林已經前往廣南州的交趾府,準備建立交趾工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