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我留給大家,回去好好思考,”元霄豎起食指,“之所以丟擲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將來如果還有機會給大家講課。
那麼我的這個問題,始終貫穿著我的整個課程理念。
也希望大家根據自身的情況,未來走上哪一條的路,會有更清晰的目的。”
學生們再次鼓掌。
邁克爾遜也是贊同:“有點意思,用通俗的比喻,將這個世界文明科技的兩條路,說得是明明白白。
看來元老師能夠在多個領域有所建樹,不是偶然的。”
“因此有的人說,考古是一切科技的源頭,自發研究則是進一步的拓展,這也是正確的,”元霄微笑,“在科技的領域,誰都離不開誰。”
這可是大膽的言論了。
這個世界,整體依存的是考古,也就是說,考古界凌駕在科技界之上。
雖然也有不少從事科技自發研究的人,但和考古界比起來,地位還是差了不少。
尷尬的是,能夠進行考古並發現成果的,往往不是搞科技研究的。
比如元霄的兩個重大發現,他並不是化學家和物理學家。
兩個學界內不承認他的地位。
但是,兩個學界卻不能一腳把他踢開,反而要擺在重要的地方。
這就是考古歷來的優勢。
現在元霄說什麼,說考古也離不開自發研究。
這等於抬高了研究者的地位。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元霄解釋,“其實道理很簡單。
我們考古者可以發現理論,發現科技。
但是這些技術的深度解讀,離不開各行業的研究者。
只有技術理論被研究透了,我們才能說,掌握了這一項的科技技術。
同學們可以想一想,是不是這樣的道理。
如果大家可以接納我的觀點,那麼未來轉身投入科技研究的行列,坐在實驗室或者書桌前,解密考古發現的各種理論,是否我們也可以認為,這也是偉大的貢獻。
哪怕最終的結果,付諸流水,然而曾經的努力,並不代表它不存在。”
全場掌聲雷動。
尤其是侯嘉錫邁克爾遜這樣的,他們就是元霄口中的“研究者”。
元霄並沒有貶低研究者的地位,反而認為,科技的未來掌握在他們手中。
對於考古界而言,這可是大逆不道的發言。
關鍵是元霄其實算是考古界的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