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六十九回、命案背後

當然,這個想法也只是一瞬,顯然林如海不太可能這麼做。

而看著李昭在沉思,林如海又笑著問道:“難道,從這案子中,你還不曾看出什麼來?”

繡衣衛那邊自然有這案子相關的卷宗,來龍去脈都在那裡,李昭既然跟在顧遙手下,顧遙又是吳百戶手下的總旗,他們便是主要負責調查這個案子的,那肯定看過資料了。

雖然如此,李勇卻也只是隱約琢磨到了一點東西,不敢說自己一定就看出了什麼來。

而林如海這回沒有外人在,似乎也是有心要好好指導他一番,便再問道:“你以為,此事只是一個很小的命案?”

雖然接連死了三個人,而且兇手不被抓到的話,可能還會繼續死人,但這樣肯定不足以讓此案引起這麼大的關注。

尤其是同時引起皇帝和太上皇的注意,都派了人來來過問,這也是如今“三法司會審”能成型的原因。

可以說,這個案子已經超越了其本身的性質,成為了另一種較量的舞臺。

“莫非,大人的意思是,今上與太上皇,有意拿這個案子做文章?”

林如海說到這個份兒上了,他也不需要故意瞞著什麼了,看出什麼就說什麼。

其實以他聽到的心聲來說,林如海毫無疑問,是真心為了他好,所以才會與他說這些事情的。

當然,因為情緒波動不強烈,所以這心聲其實很模糊,也是因為林如海在李昭面前的確沒什麼遮掩,要不然就得跟那雲兒一樣,什麼都聽不到了。

林如海笑著點了點頭,讚賞道:“昭兒,你果然不會讓本官失望!”

等站起身來,來回走了幾步,他回頭又說道:“你可知道,工部緣何在今上時,突然被冷落了?”

工部歷來是不受重視的,這個觀點對,但也不全對。

在外界看來是如此,但其實,在太上皇當政時期,工部是有過一段“興盛”時期的。

而那段時間,也正是太上皇熱衷於下江南的時候。

三下江南,雖然是由那兩淮鹽運總商的江春接待,但太上皇的其他行宮、別院,卻都是工部出馬,仿造皇宮縮小規模所建。

而此外,也是在太上皇任上,翻修了許多的宮廷建築,也算是好好過了一把前面幾任沒有過夠的享樂癮,真正體會了富有四海的帝王的樂趣。

然後等今上登基的時候,一查居然還有一大堆定製的材料沒有用完的。

沒辦法了,只能用來興修寺廟和諸王府。

同時,還把皇城一邊宮牆去了,把那些廢棄材料再次利用,將太液池西邊的位置都用來做民居。

太上皇任上留下的爛攤子,在皇帝親政這十幾年,經過他勵精圖治,早已經收拾的差不多了,現在海內昇平,看起來倒似乎又有些太上皇登基之初的鼎盛樣子了。

當然,這一幕如果太上皇不在了,在地下他大概還會感到欣慰。

但現在他還活著,這前後對比起來,就感覺有些分外諷刺了。

所以太上皇和皇帝之間的關係,其實可想而知,不說水火不容,但指定也好不到哪裡去。

再加上有人從中攛掇作梗——這是完全可以想見的……

要不怎麼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呢,太上皇時候的顯貴,在今上時自然不受重用,像是工部這地方,在先前用完了之後也就漸漸恢復了原本的清冷模樣。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這些人自然就會想著,要找回昔日的榮光,而他們最大的希望,當然就都著落在了太上皇身上。

其實在今上剛剛親政的時候,太上皇與他還算有個蜜月期,那時候真是好一幅父慈子孝的場面。

皇帝沒有對太上皇的政策進行什麼更改,也沒有動他留下來的大臣們,太上皇自然也沒有指指點點,反倒真地放權給他。

似乎除了皇帝不那麼享受了,跟太上皇時期並沒有本質區別。

而這轉折點,大概還得要追溯到十三年前林如海在蘭臺寺擔任大夫的時候。

蘭臺寺行御史的監督職權,相當於是朝廷和皇帝的喉舌,這個機關當今自然是想要控制在手中的。

哪怕在太上皇的命令下,蘭臺寺一直對他十分配合,但不換上自己的人,總歸還是不放心。

不過蘭臺寺卿王政經營多年,又有尚書令為奧援,皇帝想要動他沒那麼容易,所以只能一步步來。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