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忠心的,忠心耿耿的為了涇國,為了自己。
蕭讓似乎可以想到,蕭巋陣亡之時的場景。
那沙場之上,血色瀰漫了整個大地!
蕭巋的戰袍已經全部染紅了。
他的眼神依舊有神凝視遠方。
那個方向是他涇國的方向。
他的笑容那麼的光亮!
可他還是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一生,他的死絕不是偶然,據說,當時他在對陣之時,雖然受傷,但是並沒有致命。
而是回營之後,一切才變的不太樂觀,之後不知是因為什麼,原本還吵著要飲酒的他,就那麼突然的離世了。
離世之時,臉上的表情變的極其的猙獰,像是吃驚,像是不甘,像是所有讓人猜測不透的心思....
但是他此時只能帶著這些秘密,離開了。
蕭讓下令,為蕭巋舉行國葬。
所謂國葬,是以國家名義為有特殊功勳的人舉行的葬禮。
國葬是一種葬禮的規格,代表了國家對逝者高度的崇敬。
我們每個生活在網路時代的人,每次提到喪葬時,都感覺這是一個很忌諱的詞,也是很晦氣的詞句。
其實喪葬是一種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集大成”。從遠古時代到現在,每個朝代都有著不同的喪葬禮儀,地域民族不同,喪葬禮儀也不同。
在古代王朝中,喪葬禮儀更多體現是一種孝道的禮儀,是生者對逝者禮節,於是形成一種禮節制度及道德上的規範。
我們從歷代王朝古墓中,就能看到古代先人在喪葬禮儀上的重視程度,這既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生命的禮儀,也是人們對生命的尊重。
進入現代社會以來,喪葬禮儀雖然有所簡化,但中國元素依然保留,這既是善待逝者,也是撫慰生者。
我國古代喪葬禮儀源於《周禮》,歷代雖然有所變化,但基本內容及禮儀方式並沒有改變。
魏晉社會動盪以後,我國古代迎來了一個很長的穩定繁榮期,後來進入隋唐時代,四百多年社會混亂的局面已基本結束。
唐朝初年,李世民文治武功很厲害,也是一個極力構建法治與禮制的皇帝。
比如《唐律》,在禮制方面制定了《貞觀新禮》,唐玄宗後來還增加了一個《大唐開元禮》,唐朝制定的這些禮儀中就包括喪葬禮儀。把喪葬禮儀上升到王朝用制度來規定,可見我國古代對喪葬禮儀的重視。
唐朝滅亡進入五胡亂華時代,雖然中國處於各個政權割據,動盪不安,民眾生活困苦不堪,一些書籍丟失或者損毀,關於古代祭祀禮儀在此期間有過停頓。
但宋朝建立後,此朝代在經濟文化上高度發達,而且對待文官相當寬容,因此宋朝整理出很多典籍古書,這一點值得肯定。
比如《資治通鑑》、《文苑英華》、《全唐文》等書籍編輯完成,特別是到了南宋時期,出了一代儒學大師朱熹。
朱熹的理學中有許多關於喪葬方面的論述及規範,這些都記錄在《朱子家禮》中。
《朱子家禮》涵蓋的內容很廣泛,而且在南宋時期推廣也最多,被大多數人所接受,此書分為《通禮》、《冠禮》、《昏禮》、《喪禮》、《祭禮》五卷。
既包括人們日常生活,又有人們生老病死。朱熹的書,也為後來明清兩朝廣泛推崇,成為後來民眾禮制尊崇的依據。
元朝時雖然進行了廣泛的漢化,但元朝皇家的喪葬並沒有遵循南宋留下的禮制,這是元朝蒙人自己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