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在祭祀齋戒中,齋戒者祭祀天地、祖先及其他神明前數日(通常是三日在停止食用葷食(用蒜、韭、蔥等香辛料烹製的菜餚,並非禁止吃肉,停止飲酒,停止性生活。
不僅如此,還對齋戒者的行為規則做出了規範:“戒者禁止其外,齋者整齊其內。
沐浴更衣,出居外舍(即到專門的齋戒住宿場所居住,不飲酒,不茹葷,不問疾,不弔喪,不聽音樂,不理刑名,此則戒也。嚴畏謹慎,苟有所思,即思所祭之神,
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精白一誠,無須臾間,此則齋也。”此風俗在華人圈中還有所保留。
朱熹在《朱子家禮》中把喪葬分成若干步驟,僅安葬之前就有初終(病人一斷氣稱作初終)、沐浴、襲、奠、為位、飯含、靈座、魂吊、銘旌、小斂、大殮、成服、朝夕哭奠、上食、吊、奠、賻、聞喪、奔喪等步驟,這些步驟需要規定的天數完成。
按照皇家喪葬的禮來看,主要有十八個步驟:
初終:病危的人斷氣後叫“初終”,此時人要在正室、正寢內。
復:這是為死者招魂的一種儀式。
招魂時由復者拿著死者的衣服,一手執腰,向幽冥的北方,拉長聲音高呼死者的名字。
殮:復後把死者遺體安放在正寢南窗下的床上,用角柶插在死者上下齒之間,把口撐開,以便日後飯含,叫作楔齒。
命赴:派人向死者的上級、親屬和朋友報喪。
弔唁:親友接到訃告後即來弔喪,並慰問死者家屬,叫作唁。
銘旌:在堂前西附用竹竿挑起明旌,上書“某某之柩”。
沐浴:先在堂前西階前西面的牆下掘坎為灶,把洗米水燒熱,為死者潔身,又要為死者櫛發,修剪指甲,然後把這些東西再埋入坎中。浴罷把水倒在坎中。
飯含:就是把珠、玉、米等物放在死者口中。
設重:也叫設燎重。製作一塊木牌,放在堂前庭中,大小也以死者身份分等級,其作用就是暫時代替神主牌位,象徵死者亡靈。
以上九項禮儀都要在初終一天內完成。
小殮:一般在人死亡後第二天,要正式穿著入棺的壽衣,這叫小殮。
大殮:死亡第三天舉行入棺儀式,稱為大殮。
成服:即殯之後,死者家屬分別按血緣關係的遠近,穿著不同等級的喪服,叫成服。
朝夕哭、奠:成服後到下葬前,每天一早一晚要在殯所哭奠,稱朝夕哭、朝夕奠。遇賓客來弔唁致奠,主人也要答拜迎送,哭踴如儀。
筮宅、卜日:請人占卦選擇墓地葬所和下葬日期。
既夕哭:在下葬前兩天的晚止,在殯所對靈柩作葬前最後一次哭奠,稱既夕哭。
停靈:.遷柩下葬前一天,先把靈柩用靈車遷入祖廟停放。
發引:即下葬之日柩車啟行,前往墓地。
下葬:在墓地上先前挖掘好的墓壙,並鋪墊石灰、木炭,樹碑壙前。如有墓室,亦已先成。靈車到達墓地,抬下靈柩,又有祭奠。
當然,涇國有著屬於自己的一些思路和禮儀在裡面。
但是蕭讓的最直接的命令就是,要以國君之禮,給蕭巋實行國葬。
也就是在這蕭巋入葬儀式之上,事情陡然發生了一些變化。
因為這天,便是月食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