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仔細想想,這造反有點不靠譜啊。況且從太原到關中,數百里土地,數十個郡縣,十多萬軍隊,能是這麼容易便打過去的。
這時不少人便心生退意,與其沒多少希望地入關,還不如退回太原,憑藉堅城固守,至少尚有個退路。
於是便有人前來面見李淵,請求撤退。
剛開始還只有一兩個,到後來,不少將領成群結隊地趕來,請求李淵退回太原,不要冒著大雪攻城。
軍心不穩,李淵眼看諸將勸阻,也是沒有辦法,只得決定,若是三日後再攻不下霍邑,便率軍撤退。
李世民聽到這個訊息就驚了。
開弓沒有回頭箭,只有殺入關中,憑藉關中巨大的資源,才有可能問鼎天下,現在返回太原,四面皆是隋軍,就是死路一條。
不過李世民在軍中並沒有太多的話語權。
現在的李世民的身份只是李淵的次子。他雖然是右軍統帥,但畢竟年紀小,沒什麼經驗,又沒有參加晉陽起事,因此身份、地位都不高,在軍中就是一個空頭主將。實際上李淵所設定的三軍,中軍留在了晉陽,左軍在李建成手中,右軍則直接統屬於李淵。
這輩子的李世民,跟兄長李建成地位差得太遠。
然而李世民還是來到軍中去見其父李淵,因為這不僅僅是他父親一個人的事。
“父親,我們不能撤啊,否則就前功盡棄。”
相比較稚嫩的李世民,李淵就老到多了,他當然知道不能退,而且也沒有想過退。越過霍邑,便是廣闊的河東大地,甚至是關中沃野,退回太原,跟黃明遠死磕嗎?
“我知道不能退, 所以你要陪我演一場戲。”
李淵早有定計,現在無論如何,要把人心安定下來。李世民聽得父親的吩咐大喜,於是依計行事。
李世民在李淵帳中,突然大聲喊道:“請父親不要返回太原。”聲音之響,帳外俱聞。
“逆子,此事我已決定,立刻撤兵,你無需再勸。”
李世民跪下來抱著李淵的大腿說道:“父親,我等本興大義以救蒼生,當須先入長安,號令天下,以正身份;若遇小敵即班師,將恐從義之徒一朝解體,人心盡喪。還守太原一城之地,此為賊耳,何以自全!到時候必為階下囚。”
“混賬!”
李淵一腳將李世民踹倒,又將他趕到帳外。
這時李世民便在帳外大聲哭泣道:“今兵以義動,進戰則必克,退還則必散。眾散於前,敵乘於後,到時候我軍敗亡,不過是須臾之間。”
李世民的疾聲痛呼終於引得一眾有識之士跟著勸諫李淵,李淵也借坡下驢,同意了不再退軍,而且為了表示自己的態度堅決,殺馬立誓,不破關中,決不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