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康所部乃在傷亡千餘人之後,得脫險境。
張希康脫險之後,知道不可能再往東救援。對面的敵軍光是伏兵就要有兩三萬人,可知兵力之多,若對方有心,他定然無法渡江。若是繞道,則不知何年何月趕到鐵原城。
其實張希康內心之中,便把鐵原城給放棄了。
於是張希康就近退往了牛岑城(今朝鮮金川郡一帶)。
牛岑城在禮成江的東岸,離著松嶽城有十多里,是松嶽城的後路。退守這裡,進可以擇機繼續救援鐵原城,退也可以護住真番軍的後路。
在後方的黃明離知道張希康的情況之後,也同意了張希康的處置辦法。現在新羅人就是想用鐵原城作誘餌,吸引隋軍前去救援,埋伏的部隊還不知道有多少。這個時候,自不能順著新羅人的思路去打,至於鐵原城,實在不行,也只得放棄了。
此時在松嶽城的正面,達奚暠已經和對面的新羅人相持了許久。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達奚暠沒有東援鐵原城,北漢山城中的新羅軍和偽裝成新羅軍的百濟軍對始終沒有出擊。
敵不動,達奚暠也不敢動,只得就這麼相持著。
眼看北漢山城始終沒有動靜,達奚暠都懷疑北漢山城中的新羅人是不是在用疑兵之計糊弄自己,而真正的新羅軍隊早就金蟬脫殼了。
達奚暠幾次派人潛入北漢山城,查詢情況,但收到的訊息始終是北漢山城中的守軍始終待在營中沒有動靜。
這番景象著實讓人生疑。
新羅人到底想幹什麼,難道這次真的是他們多慮了,新羅人只是想用報德國來襲擾大隋,行疲兵之計?
在朝鮮城的黃明離和房玄齡二人對於前線戰況也有些弄不懂。
這些日子,黃明離嚴令前線戰情每日一發,不得延誤。因此前線相持的怪狀,黃明離很清楚。
最近一段時間,朝鮮城的壓力也很大,隨著報德軍的入侵,原本被壓制的高句麗遺民彷彿突然之間便勢力崛起。薩水、浿水兩岸,到處都是高句麗的民間復國力量。張希康南下之後,黃明離手中的兵力不過一萬多人,既要鎮壓反賊,又要守衛朝鮮城,可謂是捉襟見肘。
這個時候,新羅人、百濟人有絲毫的動作,都會引起樂浪半島政局巨大的變化。
若是對方動,無論如何他們還能見招拆招,可對方不動,反而讓隋軍更加的為難了。
對於當前的局勢,房玄齡認為“新羅人越不動,他們接下來的動作越大。我們面對新羅人疲於應付,要麼主動出擊,他打他的,我打我的,要麼便是命令真番軍撤回浿水以北,集中兵力,守禦朝鮮。”
出動出擊是不現實的,隋軍並沒有那麼多的兵力。指望兩萬的真番軍攻打新羅,根本不現實。
但撤回來也不行。從平原往北,盡是坦途。一旦放棄,以新羅人的人力優勢,很難收回,這可是樂浪郡一半的土地。
黃明離此時左右為難,拿不定主意,只得不停地往瀋陽城去信,請求支援,卻是貽誤了最好的時機。
到了三月六日,一直蟄伏不動的敵軍終於發起攻擊,而這場攻擊對於隋軍來說,則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