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建議得到扶余璋的支援。
隋人對浿水以南的地區,除了帶水兩岸以外,控制的並不嚴密。他們可以很順利的偷渡,而斷達奚暠後路,則比攻打朝鮮城容易多了。
眾人經過一番籌謀,終於選定偷渡的地點為偏僻的甕遷城。
也是百濟人因為之前那次大敗,對隋軍有所畏懼。甕遷城離著百濟近,又沒有什麼防備,容易攻下,而且即使攻擊不順,也方便撤回。
實際上這一次若不是新羅人將北漢山城交給百濟人,而百濟人對此無法拒絕,他們還不知道磨蹭到什麼時候呢。
薩水敗後,百濟人畏大隋如虎。
百濟人集中了五萬軍隊,八百多艘戰船,加上兩萬倭人,共計七萬人,從周留城(今韓國扶安郡一帶)出發,直撲甕遷城。
甕遷城果然不備,百濟聯軍一舉而下。
佔領了甕遷城之後,百濟人才知道。整個海冥縣西部,連個隋人都沒有。隋軍僅有的部隊,都集中在海冥城,隋人也就收糧的時候才會來。
岐味這才發現,隋人對高句麗的統治,比他們想象的還要弱。
其實也怨不得隋軍,漢人的移民多集中在遼東半島,整個樂浪郡也沒多少漢人。而且高句麗境內城池太多,隋軍也只能顧得上大城,小城根本管不了。再加上隋軍數量不足,主要集中在與新羅人、高句麗復國組織對峙的前線,可不就控制力薄弱。
而且黃明遠返回中原之後,主要重心也轉回國內,黃明遠本人雖然很重視樂浪郡,但在隋軍內部,很多人對這裡並不重視。
百濟倭人聯軍的計劃初步得手,岐味乃決定兵分兩路,攻打海冥縣城。一路沿著海岸,從陸地直撲,一路則從水路攻擊。
海冥城原名米內城,隋軍佔領這裡之後,又恢復了兩漢時的名字。海冥縣為兩漢大樂浪郡十六縣之一。
隋軍本來在海冥城駐軍八百人,但鐵原之戰爆發後,達奚暠為了集中兵力,從鄰近的海冥城中抽調了五百人。
城中只有三百守軍,即使徵調了一批城中青壯,但面對十多萬百濟、倭人,自不是對手。
縣令徐有濟率領守軍血戰一日,最終海冥城破,徐有濟戰死,三百將士,盡皆殉國。
海冥城離著漢城不過十多里,其失守之後,整個漢城門戶大開。此時岐味也沒想到進展如此順利,此時他的野心倒是大了許多。若能佔領漢城,往後與隋軍決戰,也有了底氣。
於是岐味自率兵三萬北上,向北攻打漢城,又讓境部臣率領百濟、倭人聯軍四萬向東,去攻打海谷城(今朝鮮延安郡一帶),斷達奚暠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