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在此之後數年,岐味又聯合高句麗人,多次擊敗新羅人,扭轉了自百濟聖王以來被動防守的局面。
可以說岐味在百濟的地位,就如同黃明遠在大隋的地位一般。他的身亡,重重打擊了百濟人計程車氣。
百濟上下,一片驚慌,早沒有之前連戰連捷地興奮了。
這時便有人想到當初的薩水大敗。高句麗人也是許諾將慰禮城交給他們,他們因此參與到與隋軍的戰爭中,最後損失慘重,卻一無所獲。
不少人心中便生了退意。
而百濟朝中,也有多人勸扶余璋退出這場戰爭,和大隋和談。此時和談,百濟畢竟佔據上風,還能體面地退出戰爭。等到隋軍主力趕到,一旦兵敗,就是亡國的危險。
大隋自燕會兵敗薩水之後,一直沒緩過勁來,這場和新羅結盟,不過是見利忘義,要地不要命啊。
扶余璋也有些畏懼,隋軍的強大,是用那十萬具屍體書寫的,刻在了百濟人的骨頭上,不是幾場小勝就能抵消的。
不過此時的扶余璋不敢退。
現在退了,就要和新羅人翻臉。得罪了隋人,再和新羅人翻了臉,那如何面對隋軍。雖然和新羅世仇,但這個時候,是不得不和新羅人靠在一起相互取暖的。
扶余璋只得命令松嶽城下的軍隊,加緊破城,又命令水師堵在浿水河口,決不能讓隋軍援兵從海上支援朝鮮城。
明知不可為而不得不為,不得不說,這仗打得,難為死了。
此時在佔蟬港的國信自岐味兵敗之後,也不敢分別襲擾鴨綠水、薩水河口了。他是膽大,但也不是瘋子。他很清楚,他們消滅的,只是隋軍一支小型水師,隋軍水師主力並未出現。況且隋軍遠不是他們可以小覷的,岐味不就是陰溝裡翻船嗎?
國信屯兵佔蟬港,每日都要往百濟去信,請求撤退。在國信看來,屯兵浿水河口,雖然斷絕了朝鮮城的海上支援,但他又無力攻打朝鮮城,所以意義不大。
但國信沒等到撤退的命令,卻等到了隋軍的到來。
黃明俊指揮水師主力一路向東,到達浿水河口外海。他沒有急著向敵軍發動攻擊,而是在斥候船回報百濟主力尚在的情況下,才下令出擊的。
這一戰,黃明俊務求要全殲百濟人。
浿水河口是個倒喇叭形,而佔蟬港在河口的北岸。
遼東水師不善大型海戰,黃明俊乃以麾下胡逗洲水師為主力,從正西方向直衝佔蟬港,又命張長遜、徐哲、聞人遂安三人,分領三部,從北、南、西南三個方向逼近港口,務求全殲敵軍。
張長遜和徐哲對此並未異議,他們此番跟著黃明俊,倒是以學習、觀摩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