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隋軍部隊成功渡河之後,便意味著李神符的命運已經註定了。
或許有人能八千破三萬,甚至八百破十萬,這都有可能,但這個人絕不可能是李神符。
實際上李神符將所有的軍隊都集中在河岸阻擊隋軍渡河,而隋軍成功渡河之後,他連一個緩衝的餘地都沒有。
於是大隊渡河的隋軍,兵分兩路,分別向南、北方向的唐軍發動攻擊。一路向龍門關方向,一路向韓城方向。
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一切都是橫掃。
數萬虎威衛將士如出海的蛟龍,下山的猛虎一般,摧枯拉朽,將數千阻擋的唐軍直接摧毀。
李神符面對混亂的局面,根本約束不得軍隊,到最後只得被亂軍裹挾著逃回龍門關。
劉雲芳是緊追不捨,勿求全殲李神符部。
關中之地,從上到下,對黃明遠都有一股子反感和警惕。這次進攻關中,黃明遠早就做足了迎接挑戰的思想準備。
關中之地,處處城池,一處一處的去打,不知道得打到什麼時候,因此最佳選擇便是務求在野戰中殲滅唐軍,最大限度地殺傷唐軍的有限力量。
李神符逃到龍門關,劉雲芳也追到城下。
為了攻城,劉雲芳甚至提前打造好了衝車、井欄、雲梯等物,透過船隻運送到對岸。
龍門關雖然險要,但李神符本就兵少,且相互混亂,各自潰散。隋軍打來之時,也是各自逃命,哪裡能守得了城。
於是隋軍一擊之下,龍門關便隨之告破。
李神符倒是運氣不錯,關破之時,奪路而逃,一路往同州而去,連韓城也不顧了。
而劉雲芳先克龍門關,接著回師攻破韓城。
隋軍在關中終於有了一個落腳之處。
從韓城往南,便是關中平原,一馬平川,整個關中,盡在隋軍的腳下了。
從韓城往南,一直到同州城,整個洛水東岸,都很空虛。
張文遠率軍在蒲坂虎視眈眈,正對著蒲津關。駐守同州的羽林軍統軍將軍張瑾不得不集中全部的軍隊,甚至搜刮了各縣的兵丁、青壯,全部集中在蒲津關一線和隋軍對峙。
至於北面的郃陽縣(盡陝西省合陽縣)、澄城縣以及新設的河西縣(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夏陽村),則都管不了了。
張瑾便是原大隋右御衛將軍,就是那個被宇文述張目叱之,便惶懼而走的張瑾。大業天子在位的後幾年,他一直鬱郁不得志,李淵佔領關中之後,他轉身便投降李淵。作為投降李淵級別最高的隋朝官員,張瑾得到了李淵隆重的禮遇,不僅被封為左衛大將軍,又統帥關中十二軍的羽林軍,駐防同州。
龍門關和韓城失陷的訊息傳到蒲津關,張瑾大驚。
雖說他不怎麼管北面幾縣,那是因為他知道有李神符在韓城護住他的側翼,北面三縣出不了問題。
現在李神符兵敗,隋軍可以直接長驅直入,將刀子插到他的脖頸下。到時候隋軍兩面夾攻,他別說守住蒲津關蒲坂,就是能逃回長安都難。
張瑾很清楚,李神符兵敗逃回長安,不一定有事,那是因為人家是李淵的堂弟。可自己若是丟了同州,李淵不殺他十回。
於是張瑾立刻派孫華率領五千人馬前往河西縣,堵住隋軍。
他也不指望孫華能得勝,只希望孫華能守住河西縣十天半個月的,足夠他將此事報給長安朝廷,然後由長安朝廷做出反應。
畢竟丟了龍門關,使得隋軍殺入同州,也不是他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