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軍趁勢而進,大破唐軍。
此戰唐軍主帥李叔良被俘,餘部或逃或降,幾乎全軍覆沒。
張文遠兵進高陵城下,顧不得入城,便命令高元臻率虎威衛將士繼續圍困高陵城,而他則率右屯衛主力,從東渭橋渡過渭水,準備支援黃明遼。
不過渡過渭水南下,到了長安城附近,張文遠竟然遇到了長孫敞派往新豐的信使。
聽聞長孫敞和李幼良一同拿下長安反正,張文遠也大吃一驚。
無論是長孫敞還是李幼良,他並不熟悉。長安城落入二人手中,不管二人是不是反正,長安城的安全都沒有保證。
出征之前,黃明遠可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叮囑眾人,務必要保證長安城的完好。
於是張文遠命楊義琰率領騎兵繼續趕往新豐支援,而他自率主力趕往長安城。
楊義琰西進,在新豐以西遇到了佯裝主力的柴紹所部。
雙方相遇,柴紹所部一擊而潰,千餘兵馬立刻四散逃逸。而柴紹也不死戰,翻身往黃土臺塬而去。
這場遭遇戰,柴紹部全軍覆沒,只有柴紹喬裝打扮,後來才逃到了成都。
楊義琰到了新豐,眼看神武衛已結束戰事,他則率部返回長安。
而張文遠到了長安城下,見到了前來迎接的長孫敞,聽到長孫敞講此事的前因後果一一說明,張文遠有些難辦了。
這破長安之功,實際意義並不大,但象徵意義卻是天大了。
旁人不知道你在關中打了多少勝仗,但一個破長安之功,就能壓過一切。
而破長安之事,雖然是城內自己反水投降的,可整個事件,從頭到尾,無論是派兵還是聯絡,都是神武衛的事情。
右屯衛什麼都沒做,卻趁機進入長安,簡直就是赤裸裸地搶功。
神武衛主帥不是旁人,黃明遼可是衛公的親弟弟,未來板上釘釘的一國親王。為了一個明顯理虧的事情得罪黃明遼,實屬不智。
而且張文遠功勞已經足了,不缺這一件。
但不入長安也不行,長安城就在那裡,總不能一直在李幼良手上。
張文遠思前想後,決定軍隊入長安,而他本人不入長安。
於是張文遠乃命令辛文禮率領萬餘人馬,進駐長安城,接管府庫、衙門、宮室等要地,而張文遠則越過長安城,自率軍西向,趕往扶風郡。
張文遠同時給黃明遼送信,希望黃明遼儘快來接收長安。而他則命令辛文禮,一旦神武衛到達,交接完畢,立刻撤出長安城,趕往扶風。
接到這個訊息,黃明遼也有些感動。
雖然長安城是神武衛運作倒戈的不假,但戰場上,本來就是誰遇到了就佔便宜,哪有那麼多的前因後果。
黃明遼也承張文遠這個情。
畢竟神武傷亡實在太大,再想打下去,幾乎不可能了。
於是黃明遼下令,神武衛主力,兵髮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