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五章 漠北風雲(一)築城

信都城北,漳水西浮橋。

這座以往繁忙的道路,今日顯得格外安靜與肅穆。放眼望去,浮橋之上與兩側,盡是大批的軍隊,靜靜地佇立,顯得分外有肅殺之氣。

而在河南岸,一群人簇擁著的黃明遠,正在舉目瞭望北方,有些焦急地等待著。

今日是安北都護府都護定陶侯鄭言慶返回信都的日子,為示對這個義弟的重視,黃明遠親自出城迎接。

整個天下,能獲得這個待遇的,也就楊廣的遺體和鄭言慶本人了。

差不多到了正午,還不見鄭言慶一行到達。騎兵不停地來往於漳河兩岸,稟報鄭言慶一行的位置。到了未時,鄭言慶一行終於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

只見漳河以北的平原上,一群騎兵從天邊出現,絳色旗幟迎風飄揚,“黃”字和“隋”字下面,是一個斗大的“鄭”字。

旗正飄飄,馬正蕭蕭。

正是北地男兒,最是讓人激盪的風采。

鄭言慶在馬上凝視遠望,心情也激動起來。

自當初雁門戰後,北上草原,這還是鄭言慶第一次返回中原。遙想當初在雁門與兄長分別,今已兩年矣。

兩年的時間,鄭言慶已經徹底確定了大隋在草原上的統治。

當初鄭言慶與黃明遠在雁門分別,黃明遠臨行前便叮囑鄭言慶三件事,分別是打擊草原上大的部落;不停地築城;不斷地漢化。

鄭言慶一直不遺餘力地執行著這三件事。

自到達安北城之後,鄭言慶便在安北城周邊進行築城。整個大漠是由戈壁灘分開的,而安北城已經在漠南草原的最北端,向北靠近戈壁的位置。

因此鄭言慶以安北城為中心,向西直達豐州高闕關西北——小隔壁荒漠;向東直達後世的克什克騰地區,左右各約千里的地方,開始構築草原防禦的第一條防線。

這條兩千裡的防線上,二十五里一烽燧,五十里一戍,一百里一堡,兩百里一大城,以安北城為中心,構成一條新的長城。

而這條新長城建成之後,整個漠南都是隋軍的懷中之物。

相較於寒冷的漠北、貧瘠的漠西,漠南才是遊牧民族最肥沃的草場。失去漠南草原,遊牧民族絕無力南下草原。

這條防線上,差不多需要十個城池,十個堡,二十餘個戍,四十餘個烽燧,其需要耗費的物力、人力簡直難以想象。

這些是當時還沒有平定河北的黃明遠是無力向鄭言慶提供的。

當然苦寒的草原也拿不出這麼多的資源來修建這條防線。而且鄭言慶手中的漢軍一共不過兩萬人,肯定不能用來全部築城。

但鄭言慶自有辦法。

漢人不夠,胡人來湊。

自草原再起干戈以來,短短數年之間,各部先後打了無數場仗。百姓流離失所,小部落如走馬燈一般,不知道滅亡了多少。

這正好給了鄭言慶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