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五章 漠北風雲(一)築城

鄭言慶命三軍以營為單位,各自前往要建城的地方設立營帳,然後就地招募草原上流散的百姓。

加入隋軍的屯營之中,便能成為一個漢民,享受漢民的待遇,這簡直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於是漠南之地,無數的零散牧民前來投奔,然後被隋軍編戶齊民。

甚至一些小部落,不願意過那種朝不保夕的生活,也會選擇編戶。

一時之間,隋軍跟草原大部爭奪起這些草原散戶來。

很快,十餘個草原屯營,在草原上生根發芽,規模越來越大,逐漸開始形成集鎮。甚至有些將領,擔心人少,竟然強攻一下小部落,直接誅滅部落貴族,然後將其編為漢民。

到了第二年的春天,萬物復甦,隋軍開始組織這些胡人築城。

鄭言慶沒錢也沒物資,但建城嘛,草原上有的是土,只要有足夠的人力和工匠,便能製造足夠的夯土、紅磚建城。

黃明遠支援了鄭言慶一大批能夠燒製紅磚、製造夯土的工匠,對夯土、紅磚進行批次生產。

數千人的建築隊,沒多久,便修建了一個長寬各有二百五十步或者更小的城池。

小城佔地不過二百來畝,差不多有十五個標準操場那麼大,周長不過三里,走著用不了一刻鐘就能繞城一圈。

鄭言慶自知實力有限,建一座小城已經很費力,更何況大城。所以他故意設計的城池很小,方便建造。等到完成之後,再在外圍修建一個長寬各二里的木質的圍牆,以為外郭,這樣便形成了一個兩重城牆有內外城的城池。

既有內城防護,以城池為據點的意義便已經達到。

雖然現在隋軍無力修建外城,但合適之時,隋軍隨時可以進行外城的修建,哪怕修上十年,亦是可以。而同時,隋軍可以隨時以城池為中心,修建兩側的烽燧和戍、堡,形成一個方圓百里的覆蓋區,控制所在地。

鄭言慶還準備從安北城往北,再修建兩條防線,一條通往定北城,將整個漠北一分為二;一條通往俱倫泊,將大興安嶺以西的漠東草原和漠北隔開,徹底將整個草原肢解。

只是這需要的資源更大,人力更多,隋軍暫時還拿不出來。

平日裡隋軍駐紮在內城,包括軍府、糧庫、武庫、重要的水井、校場、軍營、藥店等地皆設在內城之中,甚至一部分士兵的軍屬也住在內城。

而屯營牧民,主要是胡人駐紮在外城,既方便了隋軍的駐守,亦方便了牧民的放牧生活。

因為修建房屋不易,所以眾人仍是住在帳篷中,不會影響放牧。

隋軍將這些胡人改造成漢人,但又充分保留了他們善於放牧的特性。胡人可以自行選擇種田或者放牧,甚至是專門為隋軍植樹護林。

而到了冬天,還有官府專門組織牧民南下陰山去避寒。

眾人在隋軍這裡,生活有了保障,還沒有部落裡那些部落頭人、巫女神漢的迫害,別提過得多滋潤。

而反過來,這樣的生活也吸引了大批的胡人紛紛選擇編戶。

鄭言慶又祭出一招,凡是願意編戶的部落可以留在漠南,不願意的可以也必須遷徙到漠北,漠南之地不留不歸王化之人,否則就要面對隋軍的屠刀。於是在隋軍半壓迫、半利誘的方式下,整個漠南,幾乎看不到獨立的遊牧部落了。

注:草原上修城,不是作者異想天開。漢武帝建漢長城,西起甘肅敦煌西,東至朝鮮平壤南,全長達1萬多公里,就是完全在草原上修整的,有一段還在今天的蒙古國境內,跟秦長城完全不是一回事。而且一修就是兩條,分別為漢外長城和漢內長城。